繼世界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在馬祖現身之後,馬祖現在也是鯨豚生態研究的聖地。一個天上飛的、一個海上游的,這兩個國寶的驚艷,不但豐富了馬祖生態資源獨特性,也是觀光旅遊的最大賣點。
鯨豚是馬祖海洋生態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之一,只是大家對牠十分陌生,僅止於漁民收網時誤捕,或擱淺礫灘死亡、或海上船隻偶遇、或岸上遠觀,過去有的以其背鰭誤認為鯊魚或叫「海豬」。至於,在馬祖海域出沒的種類、分佈及數量也缺乏相關資料紀錄及調查。
民國九十年,一個關心台灣鯨類研究與保育的小組成立,叫做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為鯨類保育發聲,並獨立執行台灣鯨類研究計畫,執行的有兩個重要研究成員王愈超、楊世主。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他們受議員曹以雄之邀到馬祖,並實地觀察鯨豚出沒狀況,從此揭開了馬祖鯨豚的第一層神秘面紗。
經披露馬祖擁有鯨豚族群,有待作進一步調查研究,地方政府去年即委由王愈超博士研究團隊執行「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計畫」,為地方鯨類美麗身影留下最好見證,也是馬祖旅遊海、陸賞鯨之行,跨出了第一步。
在鯨豚研究調查之同時,配合鯨豚觀光的開發,是馬祖亟待推動之事。台灣本島西岸也有相同型鯨類,卻因工業汙染、誤捕問題造成數量驟減,馬祖具有延續的潛力。
民國八十六年快速竄起的花蓮賞鯨業,至九十年已成長至卅三艘,其崛起根基源於民國八十五年進行的海上鯨類資源調查作為評估依據而起步。目前馬祖已完成期中調查報告,推動海、陸賞鯨的生態之旅,此時可進入規劃籌備作業,為馬祖觀光注入新的活元素。
馬祖鯨豚觀光規劃可分海、陸兩個點,南竿西南側海域(鐵板至津沙海域)相當容易觀察露脊鼠海豚的出現;在馬祖陸地賞鯨是國內首次看到的地方,不但是旅遊的最大資產,也是生態研究工作的聖地。未來規劃陸地賞鯨,在海岸線搭設觀鯨平台,架設高倍望遠鏡,可供遊客享受「鯨」艷之姿。海上賞鯨可仿照花蓮賞鯨船作業方式招徠遊客。
鯨豚保育,此間在研究調查之際,也要加以思考、注意。自今年三月一日東莒科蹄灣一隻誤闖入網、三月十一日東引小紫澳礫灘一隻擱淺及三月十五日牛角澳口一隻擱淺,短短半個月內發現三隻死亡的露脊鼠海豚。這是生態警訊,希望透過研究調查,可以了解對鯨類族群造成影響的原因。以大陸漁船大量入侵、濫捕及閩江河口生態汙染,則是海洋生態破壞的元兇,我們當地對海域生態影響應是有限,所以,地方各界要海巡加強護漁,是合理的要求。
初探馬祖海域鯨類,鬚鯨、齒鯨都極可能出沒,以目前擱淺、誤捕、訪問漁民及地理位置研判,以沿岸型種類為主,如最常見露脊鼠海豚;三月十九日在南竿大漢據點還發現偽虎鯨群,是台灣海峽第一次的正式發現紀錄,更添馬祖鯨豚旅遊資源,也鼓舞了研究工作者。
今日的花蓮,明日的馬祖—海陸賞鯨應該不是一種夢想了,今年鯨豚生態資源調查計畫將有階段性的成果,我們期待陸地賞鯨的景台也早做規劃,海上賞鯨鼓勵民間參與,讓二○○六年的馬祖旅遊品牌再升級。
海、陸賞鯨豚 馬祖旅遊新指標
- 200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