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線開放是趨勢 協商之路仍艱難

  • 2005-03-31
 在地方民意的強大壓力之下,交通部終於點頭答應馬祖航線開放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對馬祖而言,這是遲來的正義,不論將來開放措施是否如鄉親所願,能夠開放代表馬祖有競爭條件,我們樂見兩家甚至更多航空公司進駐,讓獨家經營所產生的諸多弊病掃除,但相對的,如果民航局再次公告沒有達到鄉親的預期理想,大家也必須承受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爭取兩家航空公司進駐馬祖是地方多數民意的心聲,這個聲音的來源不能完全歸咎於立榮航空公司,因為馬祖機場地形及條件不佳所導致的不便,也多少讓旅客產生所謂的情緒性轉移,所有的矛頭指向獨家經營。當然,包括票價居高不下、服務品質沒有具體提昇、機動輸運能力不足等問題確實是獨家經營的弊端,要興利除弊,開放競爭是方法之一,但也必須在利弊得失之間拿捏得宜,否則可能弄巧成拙。馬祖航線情況特殊,整體而言在載客量的統計數字顯示,確實有其潛力,否則立榮當初不會拚命爭取獨家航權,但有市場潛力不代表有吸引力,因為南、北兩座機場以及短跑道的特性,不是想飛就能飛,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兼顧南北航班的分配,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在南竿機場開航前的航權評選時,國內有立榮及華信兩家航空公司表達強烈意願,在第一階段評選時,多數委員認為馬祖還是維持一家經營比較符合經濟效益,在第二階段時,因為立榮提出的許多利多政策的配合,包括北竿至少維持每日三班以及團體優惠等措施,結果獲評審委員青睞,決定馬祖交給立榮經營,而立榮也確實在這條航線上賺到錢。平心而論,爭取兩家航空公司進駐的最好時機是在南竿開航前的航權評選時,當時民航局基於穩定經營的立場,決定了獨家這種方式,意願強烈的華信航空被迫打退堂鼓,現在如果重新洗牌,華信縱然還有意願,恐怕也沒有兩年前那樣的強烈。而華信之所以在兩年前評選時遭封殺出局,主要是其機隊數量不足,無法兼顧南北竿航線,兩年前華信是被迫出局的,兩年後民航局在民意爭取開放的壓力下可能又要再找華信回來,華信姿態必然由低轉高,在航權及航班的安排上也會有所堅持,也為日後開放協商埋下不確定因素。
 開放是必然的趨勢,今天如果馬祖只有一座機場,問題就單純多了,正如同十年前只有北竿機場時,國華與台航兩家同時經營,有錢大家賺,但現在民航局也好,地方政府也罷,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是兼顧南北航班,因為任何一座機場都不可能輕言停航。因此,雖說馬祖航線要開放競爭,但未來還是得經由協商來做航班分配規劃,協商要兼顧的層面就多了,不只要符合公平、公開原則,又要讓同業間和諧經營取代惡性競爭或聯營策略,魚與熊掌難兼得,到時候被犧牲的不知道是那一方,地方政府及鄉親也有可能是風險的承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