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經建會主委張景森與芹壁的一面之緣,閩東聚落的原始特殊風貌有機會獲得五年五億的經費加以復原、突顯,這對於苦無經費的馬祖而言,中央願意給錢固然令人高興,但也不能因此樂過頭,因為龐大的經費可能讓原始風貌變調,不論是媒體或專家,在地區的發展過程中,都希望建設與保存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聚落保存觀念在馬祖萌芽發展已有多年的時間,過去地方在內政部營建署的支持之下,每年都有固定的經費針對古厝做修繕,以及通過閩東傳統聚落風貌補助辦法,到去年為止,四鄉五島仍有近百的申請案件在排隊等候,因為每年核准的案件有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個現象顯示在基層民眾的心中,傳統的建物保存價值觀正在改變,其中一部份的原因是各島都有再利用成功的案例做為鼓舞的動力,這也是為何中央喊出五年五億的口號之後,在馬祖引起很大的震撼,大家一方面欣喜未來相關的經費比較寬鬆,另一方面又怕公私部門衝過頭,把馬祖引以為傲的傳統原味給搞砸了。
最近公視針對經建會三年三十億經費推展金、馬、澎離島觀光一案製播「我們的島」特別專輯,以專家的觀點看這個計畫,以澎湖為借鏡,看看同屬離島、同樣擁有龐大傳統聚落資產的馬祖,是否在過去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上有所省思。節目製作人的企劃觀點從聚落保存的意義與效益出發,多少預見了一些各界不願見到的未來景象。談及古厝保存,在修繕的技術面而言,只要有經費,應該困難度不高,重要的是如何在重建保存的過程中,堅守原汁原味的大原則,以及如何再利用的課題。再利用是古厝賦予新生命力的重要課題,也將是馬祖所謂五年五億聚落保存所要面臨的最大難題,而再利用除了公部門的介入之外,更需要的是住民的覺醒與投入,覺醒指的是我們要什麼?投入指的是我們做什麼?
馬祖聚落保存的重點區域是北竿芹壁、南竿津沙、莒光福正,甚它村莊雖有零星或小規模的古厝群,但仍以上述三地做為重要指標,過去的經驗不難發現,民間的期望與實際狀況有一點落差,這個落差多半來自於觀念的不同,在我們尚未大規模推動聚落重建的現在,審慎的面對與長遠的規劃是有其意義與必要性。
賦予傳統聚落新生命是我們這一代的機緣與使命,爭取經費不容易,運用經費更是難題,在馬祖即將啟動五年五億計畫的同時,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讓喜悅的熱情沉澱,找一個新的觀點出發,則未來聚落保存及再利用之路依然前景看好,尤其是在中央肯給經費的大前提下,再困難也成功了一半。城鄉新風貌的定義絕非改頭換面,而是在既有的老事物中賦予新生命,這句話看似抽象,但其實就是以人力代替機械,用巧思取代裝潢,澎湖花宅失敗的前例要記取教訓,對於未來馬祖的聚落保存之路,大家期待也不希望受傷害。
在建設與保存之間找到平衡點
- 200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