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代也好,民選首長也罷,在地方自治的制度下,經由民主的洗禮,揹負的是民意的付託,扛的是選前的承諾,挑的是選後的服務;在馬祖的選舉環境,三者缺一不可,才是稱職、優秀的民選人物。
從年底的縣長到明年的縣議員、鄉長及鄉代、村民選舉,接踵而至,有的呈現西線無戰事局面,有的出現群雄並起態勢;而有志蟬連及加入角逐者,此時必須自我檢視、評估、規劃,能不強求則不強求,能湧退則湧退,能前進則向前,為自己做好一切準備。
馬祖選舉文化迥異於台灣,完全靠家族、人脈及服務,也就是出生的家族背景、平日人脈及長期服務累積,個人的形象、魅力只是加分作用。
經過大大小小選舉之後,地方選舉生態有變化的則是在地參選具絕對優勢,旅台鄉親短暫回鄉的接受度已不如前;再者,因年輕選票的增加,參選的年齡層會向下壓,這也是未來趨勢,還有,同好的協會組織影響力增大,彼此共識、緊密度超強。
地方自治即由地方上的人共同治理地方上的事務,人民是頭家,經由選舉的是決策者、監督者,也是服務者、執行者。
他們揹負的是民意付託,人民的交付、託付,由民選首長、民代去策劃、執行、監督,實現人民的願望。因地方政治環境不同,民選首長必須概括承受一切,苦的比較多,被公評的比較多,被放大鏡看也比較多。民代也是如此,也是承受不可之重,但是踏上這條路,回頭也是困難。
他們扛的是選前的承諾,選舉是每一張選票加起來的結果,選民投給您就是您的諾言期待。選後諾言的實踐及兌現,是人民下一次的檢驗。
當然,選前的諾言並不一定都會兌現,但是選民看的是過程有否努力,實在有困難而做不到,一般選民雖不滿意,還是會給予體諒。
他們肩挑的是選後服務,馬祖選舉最大吸票機是服務,而是平日長期的服務,一通電話,服務到底,選時張張選票都入你的大名之上。尤以,地方民代最能表現成績就是一份服務的心,選民感到溫馨。平時的關懷,勝於選時關愛。不過,服務完全是看自己,花錢、花時間,還要花體力。
民主政治唯有透過選舉才是公平,要走這條路,其實,也沒有什麼好怨悔,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使命感,一份服務心,做起來才有勁,同時,要不計個人付出、折損,若只是一時想獲得一份視為工作、權位,那是最苦的差事。
地方性選舉,關係重疊相扣,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及規劃,千萬不能因他人慫恿,或是政治癡狂而上火線,否則勞命傷財。
馬祖參選微妙特性與台灣差異性
- 200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