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換中船,中船再改大船,合富輪受到島際海上交通的青睞,未來是否可行,尚待進一步協商、規劃;不過,試靠計畫的成功,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去年遊客創下新高之後,因旅遊行程延伸,莒光也有部份旅遊團及自由行旅客往返,中型客船於旅遊旺季時也曾出現滿載情況;至時序入冬,東北季風一起,海浪轉劇,莒光、東引常受海象不佳而停航;同時,風浪暈船巔簸之苦,令旅客視為畏途。另外,為配合離島觀光之推動,中型客船容量還是有限,穩定及舒適性也不及大船。
這三年來,地方政府在莒光、東引對外交通的規劃措施也很用心,從票價調降、補貼、班次增加,以及直升機客運機動配合,在預算拮据下,仍採最大的空間運用。當然,追求升級是進步的目標,規劃大船做為南竿至東引、莒光島際間交通工具,也是地方政府的願景。
在去年的十一月議會定期大會中,熟悉船務運作的議員張永江提出由可載四百餘人的合富輪在軍租船之空檔,擔任莒光、東引島際交通船的建議,縣長陳雪生對此構思表示認同,議長陳振清也樂見其成,以帶動離島的觀光人氣。
目前,擔任莒光、東引的島際交通運輸客船有順風、閩壹、閩貳等,去年夏天除出現容量不足之外,主要是在冬季海象不佳時,因航程較遠,旅客暈船難耐,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尤以東引的鄉親在臺馬交通停航時,往返南竿更是不便。再者,莒光的海上交通,臺馬之間客輪沒有彎靠,搭機也是舟車勞頓,還要坐船再轉,總是比南、北竿多了一次輾轉,花的費用也是比較多。憑心而論,多給一點莒光、東引的關懷,一點也不為過。
以旅遊發展來說,南、北竿佔地利、資源之便,遊客搭機、坐船可直接入境,充裕的時間才延伸離島莒光、東引;而到東引、莒光必須搭配較大、舒適的大型客輪,也才能活絡人氣,否則,較難吸引遊客的腳步。以三千多噸,容納四百餘人的合富輪若能成為東引、莒光的島際交通船,一天載入三、四百人入境,對當地的旅遊市場具有催化作用。
馬祖遊客成長也是必然的,每個島只要打造各有特色,自會吸引不同遊客族群。如大陸廈門對面的鼓浪嶼,一年一千五百萬遊客,一點多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一天最多十二萬人,我們要得不多,東引、莒光一天只要三、四百人,就已經熱到最高點。
合富輪目前仍是軍租船,一週跑一天,剩餘天數可搭配島際之用,預估跑一天要二十萬元以上,對地方財政是一個不小負擔,而此間財源受限,我們希望合富輪先以升級島際之間交通為第一考量,在價碼上以微利、不虧本的心情,拉大馬祖旅遊行腳。
昨天試靠莒光成功,碼頭燃起串串鞭炮,象徵離島對外交通亮起新火花,未來的規劃,仍待技術性、時間性、細節性以及經費檢討考量了。
莒光、東引島際交通船之規劃新方向
- 200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