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與破壞,的確是在一線之間的掙扎,兩者在權衡之時則取輕;當然不能因破壞環境生態而大肆建設,同時也不能因不建設而停滯落後,必須做好評估、規劃,把傷害降至最低,影響調至最小。
隨著體制變革,過去金馬偏重軍事建設,民生基礎設施欠缺;在自治之後,為填補公共設施、大眾交通及生活機能之真空,從機場、碼頭、道路、電力、水利等大型工程如火如荼開展,使地方生活品質升級,並具旅遊競爭力;在致力建設開發的步調中,相對地,也破壞了原有生態容貌,尤以不當開發及事前缺乏規劃,難免遭受指責、反彈。
時空環境改變,人的觀念也會轉換,值得可喜的是,鄉親對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觀念、行動已植入心中,這是好的開始,也是地方希望的開始。
民生必需的工程,在事前周全的評估、規劃及透過公開說明,一則可減低傷害,二來也會取得共識;既使破壞,社會大眾在瞭解、權衡之後,不滿意歸不滿意,最後還是可以接受;因涉及大眾事務有需要改善、擴充之間,改變環境生態,也是不得已,民眾可以體諒配合。
以珠山電廠興建來說,附近住民的抗爭,我們可以理解心情,住民認為在點的決策上有偏差,台電不能因施工之便、經費考量等因素而強迫性要住民接受。以各區域而言,垃圾場、電力的落腳地,不受歡迎是必然的,住民的抗爭也是人之常情。
站在地方發展的角度,興建電廠以因應未來之需,固然有其必要,但是必須把影響降至最低,要取得住民的認同與接受,住民的聲音、意見要予高度尊重。
在珠山電廠動工之後,地方政府為顧及周邊的整體開發,也積極參與規劃,將改變後的容貌構思做合適的開發,以濱海外環道、新生地設計,希望符合景點、休閒、生活之需求,如福澳至清水外環步道、觀景平台、新生地親水公園等,以結合觀光之發展。
這項整體開發工程完成發包,地方人士發聲要求注重澳口濕地的生態保育及現有的澳口觀景平台之保留,這個意見聲音出來,我們要予尊重。保育的關心,是地方環境生態觀念的建立,我們以誠懇、虛心接受意見及看法;他們關心是正面的,最怕的是心關起來;打不開心房,才是走不進民意的柵欄。公部門針對保育人士的反應,已表示尊重,將邀集相關部門討論,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建設重要,保護更重要,所以,要慎重周全評估,以芹壁為例,過度開發的話,原本百歲的資產,又變成一歲的開始,還要再經百年才有傳統風華。
開發建設要尊重生態保育
- 200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