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給金馬人踩在土地上的貼近、自在

  • 2005-04-29
 金馬戒嚴解除,兩岸對峙遺留下來的恐懼尚未破除,其中,地雷、廢彈藥的傷亡,卻從未停歇,隨時對曾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上生存的人民,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其中,地雷的存在,是金馬人民心中最大的隱憂。
 繼四月二十二日北竿白沙尼姑山廢彈銷燬作業,一士兵死亡之後,金門於四月二十五日也發生排雷工作,二死一傷的意外事件,再次凸顯金馬外島在國共冷戰結束之後,危害生命安全的不定時炸彈,以及對觀光發展的一大威脅。
 金馬地區從民國三十八年以來,整個沿海地區幾乎佈滿地雷,海邊鐵絲網層層包圍著,鐵絲網的另一頭則是密密麻麻的地雷區,甚至有的地雷就直接裸露在地面上,讓人看了著實心驚膽顫。
 放大整個金門地區來看,大金門海岸線,除了少數幾個地方以外,幾乎都是地雷區,小金門也是被地雷團團包圍,目前來說,海岸線約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範圍地雷密佈。金門因幅員大,地勢平坦,缺乏阻絕之優勢,所以雷區佈設區廣量大;而馬祖較少。根據國防部公佈新規劃預定從九十五年至九十七年間,分三年編列新台幣四億六千八百萬元經費,排除金馬外島十五處雷區,其中金門有十二處雷區,馬祖為三處雷區。
 早年軍方為強化軍事防禦,確保沿岸安全而埋置大量地雷區,一是反制敵軍登陸,二是防止「水鬼」摸哨,影響軍心。這些長年埋在砂土下的地雷,因為海岸地形變化和潮水沖刷,絕大部份都已經移位,加上當年緊急布雷,相關圖冊有些付之閡如,有些則早已散失,使得排雷作業困難重重。在民國八十一年解除戒嚴以來持續進行,但還沒有還給金馬人安全的生活天地。
 過去,不少鄉親上山撿拾木柴,或是採擷貝類,誤踩地雷而傷亡,則是死者家屬心中永遠的痛。
 馬祖海岸主要以M3型、M2A4型以及M14型三種地雷為主,M3型屬於金屬爆炸破片式,M2A4型屬於金屬跳炸破片式、M14型屬於非金屬爆炸或猛性炸藥殺傷地雷,三型都是屬於人員殺傷雷。M3型、M2A4型地雷爆體埋於地下,只有引信外露於地面,非經專業訓練,不易辨識發現;M14型人員殺傷雷,內裝火藥約一盎司,由於雷體是塑膠製造,金屬探測器無法測得知,加上體積小,因此隱蔽性極高。
 由於排雷工作複雜又具危險性,因此處理地雷問題並不積極,除了少數靠近聚落村莊的雷區,以TNT炸藥直接引爆外,其他雷區大多以拉起警戒線的消極方式處理,無法根本解決地雷問題,讓釣客以及採貝者提心吊膽,對觀光市場的開發也是一個負面的減分。
 地雷之所以和它種武器相異在於地雷本身一旦埋設後,無法分辨它所要對付的對象是敵人、士兵或是平民,而遭受攻擊的平民可能是婦女、孩童,甚至是單純為了採貝類的老奶奶。戰爭進行之際,使用地雷可能具有軍事上的理由,但是,等到戰爭結束後,地雷本身卻不知道和平已屆,永遠地等著要傷害走過的人們。而往往被殺傷的,是那些最無辜、最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平民百姓,這才是問題所在。
 為今之計,我們誠摯籲請國防部、金馬防衛部在未來三年落實排雷工作,而不是意外事件發生再出面宣示排雷進度;同時,儘速列出排雷優先順序,以民眾及遊客進出安全的區域為優先考量,再逐區地完全清除,還給金馬人踩在土地上的貼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