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碼頭區擴建 國內商港指日可待

  • 2005-05-01
 交通,不但是馬祖對外的延伸,也是競爭力的關鍵;地方自治之後,機場、碼頭建設沒有停歇,主要就是能讓馬祖走出去,世界走進來。這近十年來,各碼頭區的規劃一直延續,以期完成國內商港之目標,並希望有朝一日成為閩江口外的小香港。
 馬祖國內商港之規劃係邁入新世紀的發展遠景藍圖,在民國八十五年即著手推動,為配合兩岸小三通之需求,改善台馬間海上交通運輸,促進馬祖地區之發展,並配合馬祖國家公園之設立,發展觀光休閒旅遊設施,以提昇馬祖居民之生活品質,於民國八十六年初完成「馬祖國內商港可行性研究規劃」。
 行政院於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告自民國八十七年元月一日起將馬祖南竿福澳、北竿白沙、西莒青帆、東莒猛澳、東引中柱等五處碼頭區指定為國內商港。連江縣政府鑑於擴港需求殷切,積極辦理馬祖港埠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並劃設南竿福澳碼頭區為各島之轉運中心港。
 經設計規劃,民國九十年十月猛澳碼頭動工,至白沙碼頭擴建,同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心港福澳碼頭動工,總經費十六億元,為國內商港跨出了第一步。在這四年來,工程持續進行,東引中柱碼頭區擴建昨天動工,等於四個碼頭區各就準備位置,迎接新的景象。
 四個碼頭區的規劃,福澳為防波堤七百六十公尺、碼頭九百五十五公尺、開發面積十一點五一公頃。白沙為防波堤三百六十公尺、碼頭一百二十公尺、開發面積零點八公頃。猛澳為堤防一百四十公尺。中柱為防波堤一百五十公尺、碼頭七十公尺、開發面積零點六公頃。
 一個島嶼對外交通,空、海運宛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而不可;尤以機場先天地形條件不佳,海運益顯重要,國內商港之規劃是正確而具前瞻之遠見。
 未來各碼頭區完成,國內商港成型,一則吸引產業投資,增加稅收,帶動地方繁榮與發展,二來促進土地資源利用,提高土地經濟價值,三可縮短城鄉差距,帶動離島建設發展,四可減少船舶等待和清港衍生成本,提昇港埠服務水準。
 同時,港埠管理及業務,逐步推動民營化,營運初期由港務處自行經營,開放部份港埠業務由民營企業承攬,俟業務量達經濟規模再開放民營。民營化項目在港勤業務有引水、交通船、拖船、船舶帶解纜、給水及加油、垃圾清運、船舶修理;港埠業務有裝卸承攬、倉儲及貨物運送。
 回顧在戰地政務時代,各島碼頭以軍港為重,離島多為簡式船台,軍民搭船涉水而過,或攀越岩礁,或接駁登船,險象環生;貨物運送也是小船接運再由人力搬運,極為不便。
 如今,各島碼頭區擴建,在全部完成之後,連線成為國內商港的架構,除了便於人員運輸,也增加貨物吞吐量,尤在兩岸小三通轉運的期待上,我們先站好位置,先做好準備,等時機一成熟,自然水到渠成。這四年來,雖然中央預算吃緊,地方重大工程如碼頭、機場仍持續推動執行,也是地方願景勾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