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心中的無形大橋已搭起

  • 2005-05-11
 隨著時空轉換,南、北竿逐漸結為一體;雖然,南、北大橋沒有搭起,而那無形大橋已在兩地鄉親的心中搭起。這個心中的橋建立,一則消除島際的心結,二來共識的形成,互相帶動成長,三是避免之間角力,而達到資源共享。
 南、北竿近在咫尺,兩個島若連在一起,那潛力無窮。從過去到現在,大家都在想把它相連,也曾作過估算,一說需百億以上;其實太誇大了,一般預估五十億上下可以連起。不過,這個心願也要留給時間去規劃及等待,在南、北機場未改善之前,不至於列為第一優先。
 南、北竿已逐漸結為一體,主要是指在旅客流量成長之後,旅遊行程已不分南、北,三天二夜的停留,必定一天安排北竿食宿及參觀,等於說南、北各有一天的日程。
 兩地十幾分鐘的航程,對遊客而言,也可以感受海上之旅,不致於像莒光、東引一小時以上航程,產生對暈船的恐懼。
 過去,南、北情結在於機場的興建先後,北竿機場於民國八十三年啟用之後,帶來了人潮穿梭,也帶動市場商機,旅館、計程車、快輪、餐廳、特產等一片榮景。由於,早期載客量受限,南竿又屬行政中心,要求興建南竿機場的聲音大,並在政治力相綁之下而誕生。
 南竿機場自核定至動工期間,北竿憂心商機流失,是人之常情,在憂慮與失落交織下,島際情結隱然形成。到南竿機場啟用之後,因台北至南竿洽公、轉道其他離島之便,搭機至南竿成為第一選擇;相對北竿客源大量流失,而造成各行各業冷落,當時當地鄉親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體會。
 在南竿機場班機增加,地方旅遊知名度竄起,以及搭機多了選擇,遊客流量大幅成長,去年創新高之後,南、北快輪在旺季不敷需求後,南、北兩地感受到多了一個機場,也多了另一個機會。
 以南、北快輪來說,在南竿機場啟用初期,的確搭乘人數直直落,到遊客往返增加,小白船竟然不夠搭,連莒光都發生跳船搶位事件。而遊客團體來到馬祖,南、北各住一晚,旅館並沒有沒落,只是計程車及相關行業受到較大影響。
 另一個促使南、北逐漸結為一體的原因是,南、北兩座機場都未達到理想起降標準,大家在有霧苦苦受困及南機北降,來回奔波之後,體驗到兩座機場並沒有直接改善對外交通,再沒必要為南、北擴建而爭,只要有一座像樣即可,不管是南是北,是東是西,只要不再為霧所困,出門方便,既使到北竿也無所謂。
 馬祖四鄉五島,就像五根手指頭,雖有長短,但缺一而不可,也唯有共同張力,才能產出力道。南竿好,北竿也會好;北竿好,南竿會更好,兩島如此貼近,資源共享,利益均霑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