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成立社造家族聯盟 熱力再現

  • 2005-05-14
 從民國八十五年間,曹以雄議員倡議「長住馬祖」觀念起,至推動聚落保存,再到社區改造運動,有如星星火花在四鄉五島蔓延,為地方注入熱力,也是未來馬祖聚落生機的希望所繫。
 地方聚落保存、社區改造走過第一個十年,已累積經驗與成果,也有尚待突破與困難。今年年初,馬祖社造工作者在「地方社區發展自治條例」通過的第三年,大家邀聚觀摩及交流,並對這一千個日子裡的甘苦相互傾訴,並相約組織「馬祖社造家族」,希望藉由家族聯盟,擴大在社造工作上的提攜、關懷、互助以及資源共享的功能,使社造種籽向上開花結果。
 這三年多來,雖然第一線的投入者,會受到阻礙或不順遂而心情上會有轉折,但也只是一時的,他們的熱情不但沒有減少,更有許多是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在地的自發行動,以各社區發展協會的相繼成立,可得到最佳印證。
 各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成員也好,關心社區發展的熱心人士也好,他們每一次對社造工作的滿足感,來自於進到社區與居民相交的感動,地方淳樸的鄉民毫無掩飾,近距離的在地草根心聲不可能被誤解。社造運動使得許多潛藏在社區中的個人潛力獲得大量的釋放和發揮,尤其是在鄉的住民,因為社造所提供的公共議題和公共領域讓他們開始從學習到參與,從被動到主動,從邊緣到核心。每看到他們在社區的舞台上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喜悅與自信,我們內心就跟著情不自禁地感到得意。這證明了社區營造是在「造人」的許諾。社區智慧已是地方社會最大的資產,有關空間、產業和文化實體成果可能都還是其次。
 社區營造的基本精神在於結合社區居民、專業者和行政部門三個領域,為地方的未來進行不同層次的資源整合。先說社區居民,他們是最底層,也最具豐沛的力量,因由下而上是自動自發,不必強迫,住民自願參與;再說,專業者有理論及實務經驗,經由他們策劃、推動、執行,可以導引正確方向,並減少錯誤;行政部門是政策、資源的來源,與前者並不衝突,而且沒有資源,社區也無從由下而上具體落實理念。
 這三者是夥伴關係,要有效建立夥伴關係必須先做到人際網路活化及資訊共有。如果在平時社區能建構聯絡平台,讓區內的人與外界有所互動,有助於工作。因此,社區營造不僅是人心的營造,也是人際關係的營造。
 社造除了喚醒認知,建立共識之外,經費、人力是兩大柱子。行政院社造替代役的機制,每年針對三、四百位役男進行社造專業培訓。這些未來的社造種籽都了解並相當珍惜他們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真正沉浸在土地和人民之間,學習如何面對真實的社會與地方議題。他們的貢獻並不在於服役期間,而是在各行各業都有了成就之後,再以不同方式投入在地社會的重建。他們是未來社會重建的新血輪。
 這個「社區規劃師」種籽培養、投入是人力最大資源,地方可循此模式爭取,並希望在地的青年學子參與,為自己故鄉奉獻所學所能。
 馬祖社造家族關懷巡迴之旅列車今天啟動,我們期待藉由地方社造家族聯盟的組織成立,相互流動智慧火花,溫潤馬祖故鄉的土地與人間,再造地方的生命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