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議員選舉二合一 是減少選舉的開始

  • 2005-05-19
 台灣選舉之多,世界也有名,一是幾乎年年有選舉,二是選後支持者不服抗議,三是除這次任務型國代外,投票率高。由於選舉頻率密集,累了選民,也傷了國家經費;今年底縣市長、縣市議員綁在一塊選,絕大多數民眾都能接受,最好就是四年搞一次,一次就OK。
 趁現在、廢國大,是今年鼓勵選民踴躍投票的文宣主題,從台灣三成、馬祖也是三成投票率,因受選黨不選人的消極心情及候選人沒有大量動員之外,選情的冷淡也多少反應選民對選舉漸生的冷漠感。
 在國外對太高投票率,也有解讀不是民主之真正的表現,反而是五、六成的投票率才是最理想的民主呈現。馬祖在軍管時期不說,地方自治之後,因幾乎均是一對一對決,選情也緊繃,候選人催票緊,投票率都是八成以上。
 國內選舉從總統大選至地方縣市長、立委、國代、縣市議員、鄉長及鄉代、村長等一波又接一波的選舉,選民都被疲勞轟炸;每逢選舉年,接二連三的選舉,尤以區域性選舉,弄得選民也是跟選情而上下起伏,各方請託的壓力,壓得選民喘不過氣,甚至在選票上以圈蓋的位置做為記號,表示承諾兌現。
 在戰地政務時期,地方因軍政一元,除中央民代選舉之外,地方公職人員到後期僅開放鄉長選舉,當年時空背景,執政黨提名等於當選,而投票率常居全國之冠;其實,這是非常態的民主方式。在回歸自治之後,幾乎是每兩、三年就一次,立委、國代、縣長、縣議員和鄉長、鄉代與村長等大大小小選舉,充份體驗民主的洗禮,也感受民主至上的真諦。
 波波的選舉,選民自主性升高,對國內選舉頻率太高亦感厭倦,對合併選舉之聲拉大,中選會在今年縣市長、議員、鄉長即規劃「三合一」,一次性完成,獲得社會各界認同,目前,縣市長與縣市議員「二合一」已確定,鄉長部份是否納入,中選會還在協調之中。
 這次合併選舉規劃,原本是「五合一」,地方公職連鄉代、村長一併納入,後調整規劃為「三合一」,是因台灣地方性選舉複雜,再加上鄉代、村長,選情糾結不清,因此有十七個縣市反對,只有四個縣市同意,二個縣市沒意見。另外,大多數縣市反對原因是考慮三種選票領取圈蓋,會造成混淆,並影響投票時間等。
 按正常選舉日程,縣長是今年十二月三日,就職日十二月廿日,議員、鄉長為明年一月底或二月初,就職日明年三月一日,鄉代、村長選舉是明年五月;選舉可以提前,不影響就職日,但是縣長、議員與鄉長合併如果延後,縣市長就職日有問題,所以必須修法,比較麻煩,所以,只能將鄉長也拉前,才能合併,先選也不影響就職。
 選舉是民主最珍貴的方式,也是必備的程序,由選民來決定心中的人選,未來政府規劃中央級選舉一次,地方性選舉一次,是一個趨勢;同時,以後規劃鄉鎮、村長官派也是減少因選舉而派系林立的良劑,由地方政府依法派用,可收縣、鄉、鎮事權統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