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電廠之興建,經由抗爭至定案,經過一番波折、起伏;在動工之後,配合電廠的福澳至清水外環道整體開發工程,清水灣澳將填為新生地闢建為親水公園,因該處為少見濕地,鳥類覓食、棲息地,保育人士呼籲搶救,成為討論焦點。昨天議會定期會建設局工作報告,議員也強烈提出保育訴求。
因應民國一百年後地方用電量劇增,推動珠山電廠興建,並規劃南電北送,從醞釀至敲定,曾引起建地附近住民的抗爭行動,他們的心情、處境,我們可以體會、理解。因沒有人願意將電廠、垃圾焚化場等具汙染危險性之建物蓋在自家旁,與它做長久「鄰居」。
經長期折衝,珠山電廠已如期施工,在這施工期間,負責廠商對安全、防護等措施的重視,未見有反彈聲音,工程進度也頗為順利開展。
為配合珠山電廠興建而周邊設施之改善及強化,地方積極爭取台電回饋金一億四千萬元,推動福、清濱海道路之闢建及清水灣澳開發為新生地,以作為親水公園,一則增添觀光資源,二來活絡福澳、清水、珠螺之商機。
地方保育人士認為,清水灣澳是馬祖僅有的濕地,能夠在海水中存活的陸生植物亦僅見於此,一次戶外賞鳥行程,它是自然的教室,也是棲息在勝利水庫的鷺科鳥類、鷸科鳥類重要的覓食區、棲息地之一,他們提出呼籲共同保育,並搶救這塊濕地。保育人士也舉例,沼澤地的野鳥保護區,特別設有觀鳥涼亭,凸顯保育作法,以及為重要的特有景觀的呵護,在不得已興建道路時,改成橋墩。他們並進一步建議,珠山電廠的聯外道路可以沿著現有清馬道的邊坡,或以橋墩抬高路面,以保留清水灣澳濕地。
清水灣澳潮差大,早年為防止大浪時海水倒灌,在澳口興建一座防波堤,以維安全,颱風來襲及逢大水時,海水襲擊,常見濁浪排空。在防波堤旁也興建有養魚池,戰地政務時期推動反孤困作戰,養魚、種菇均是政策,後均失敗,養魚池荒廢已久,過去也有提議興建為海水游泳池,最後不了了之。而澳口內在兩岸關係和緩,大陸漁船越界船隻沒入,也都停泊在此,長期風吹日曬及海水侵蝕,船體破解,形成髒亂死角,並有礙整體觀瞻,村民也為此陳情處理。在還給灣澳原貌後,自然生態逐漸回復,成為鳥類棲息、覓食區,近年並在澳口設立有觀景平台。
破壞與建設在一念之間,固然沒有破壞,也沒有建設,要建設就會有破壞,但是在兩者權衡之下取其輕,把傷害降至最低。以山隴海埔新生地為例,一處因填土不足而留下的集水池,在規劃期間,各方意見不一,有的認為保留其景觀,加以美化;也有認為,停車已不足,新生地獲得不易,大海就在外面,水池填平合符實用效益。在兩造意見調和之後,規劃出大家都可接受的藍圖。
清水灣澳濕地也是如此,大家可以討論及表達意見,多元化社會,就是要有多元聲音,只要是良性的,有助於地方的,可以透過激盪建立共識;公共建設重要,生態保育也重要,兩者找出一個平衡點。
公共建設、生態保育共同取得一個平衡點
- 200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