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改善離島交通的評估聲中,交通局規劃爭取補助經費,整修「連江壹號」,因初估需一千七百萬元,以經濟成本及時效性,交通部門認為也是現今可以考量較為可行方案。目前,地方政府已擬定工作計畫呈報中央;同時亦徵集公眾意見,共同為這艘屬於公共的客輪尋找出路。
民國八十五年,地方政府以自籌經費八千九百萬元,委託國內最負盛名的聯合船舶設計公司設計,高雄一家也頗有規模的造船公司承造「連江壹號」客輪,一百九十九噸,兩部兩千八百的大馬力引擎,載客一百五十人,於啟航典禮後的第九天即宣告故障,其間經過多次維修,但仍故障頻頻,終因「三高」│高狀況、高耗油、高維修費用而停擺,長期繫在福澳港邊,只隨著潮水而浮動。
戰地政務終止,軍政分治體制後,為脫離軍方的長期依賴及力求自主的思考,台馬間及島際間的交通工具解決視為首務。自治伊始,地方政府邀集地區各界民意代表以及地區熟悉航運業務的人士,組成「交通推動小組」共同研討推動交通改善事宜。除購置臺馬輪外,連江壹號的建造,也是推動重點。
當時建造島際交通船,基於長期島際間交通不便,如航程長、暈船苦的經驗,以及有需求時兼航台灣的能量,在構想的思維上則與實際船體結構上產生極大的落差,也造成錯誤的判斷。
「連江壹號」的錯誤在於有限船體,擺兩個超大馬力引擎,不但常出狀況,且高耗油率,以及低載客,注定賠錢的命運;同時,吃油跟吃水一樣耗損,禁不住長期支付虧損,以東引一趟,光是油錢要花五萬元,莒光一趟也要三萬元。在這種陰影籠罩之下,連江壹號開開停停,最後還是選擇綁起來。
有了前「船」之鑑,之後的「順風號」,以「連江壹號」四分之一的價格建造,其最高航速也可達卅三節,既省錢又省油,而且機動高。
長期停擺而無法派上用場的「連江壹號」,當時的誤判,一是缺乏經驗,二是求好心切,並未就實際需求、能量、財務支出狀況而推測,只在大馬力引擎、快速、容量的要求,致使設計者在地方要求下,沒有客觀分析,不切實際訴求所應付出的代價及營運成本,如高耗油量、高損壞率。
這十年來,島際間交通並未澈底改善,小船仍無法滿足需求,地方政府也不斷試求突破,終因沉重經費負擔而力不從心;民意在大眾的呼聲下,也提出不少可行性之構想,皆是為了升級、改善服務品質。
地方政府為追求升級,曾努力推動五百噸大船建造,也因中央財政吃緊,爭取不易,並恐產生其他預算排擠效應,現階段推動爭取補助經費,整修現有「連江壹號」認為是較為可行方案。
以經濟成本及時效性,整修連江壹號為現今較為可行方案,縣府乃擬定工作計畫函請交通部核轉惠請經建會同意於離島建設基金未分配可用補助經費專案補助;目前已由交通部轉呈經建會審理中。
交通局評估整修的議題,也公佈交由大眾討論,有人提出改裝,也有建議海上咖啡廳,也有關心維修改裝營運成本、方式要重新評估,以免負擔沉重。總之,公眾意見穿透決策,就比較雙向,可以眾多方案擇優思考,可避免疏漏。
評估「連江壹號」客輪維修可行性
- 200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