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整合不是正反聲浪拔河

  • 2005-06-10
 一個政策的形成,有支持,也有反對,而最後關鍵在於執行部門的思考、立場及抉擇。地方教育資源整合方案南、北竿說明會上,有不同聲音是必然的,只要出發點是為地方希望工程願景,都禁得起檢視、考驗。
 南、北竿教育資源整合公開說明會,北竿民代支持併校,議員並明確表達,接獲基層訊息,多半支持併校;但有國小教師持不同意見,認為改變未必比維持現狀來得好。經教育部門再與教師座談溝通,有教師表述併校未必能使受教品質升級,同時單一校數缺額少,人力難以新陳代謝等。另外,在不同聲音的背後,有的國小教師內心深層則是變動後的不安定感,如調動、缺額等。南竿出現的不同聲音則是環境適應、教材統一、教師心情,以及仁愛國小可能走進歷史等。
 教師會理事長王連發也提出不應將整合重心偏向節省教育資源,忽略當初提升孩子受教環境的出發點,以及要確保整合後能配置為南竿國小十八班及國中九班,這才是當時委員們決議的精神。他所謂十八班指的是三所國小合併維持十八班以十五至廿人的小班精緻教學為佳。他個人認為從教育局的說帖內容來看,可喜的是教育局並沒有將節省教育經費列為重點,相關的規劃應召開更高層級的會議,因上次推動委員會的成員偏向教育及法制人員,缺少財政、主計、人事等相關人員的參與,因此教師們很擔心的是教育局所規劃的配置是否一定可行,如果相關規劃不能成功,目前所做的討論豈非沒有意義。再則,他認為,如果決議整併並付諸實施之後,才發現規劃方案並不可行,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針對外界的意見,教育部門強調均納入彙整,並提供推動小組及決策階層參考,但推動教育資源整合的立場不變。
 整合也好,整併也罷,教育部門端出教育資源整合菜單,其思考是學生人數逐漸減少,回應民意催促呼喚聲逐年拉高,規劃整合結果與否,對社會大眾有個交待。再者,教育部門立場,已明確強調推動整合立場不變。若再如從戰地政務時期演變自治初期,端盤而出又原盤收回,勢必兩面都不討好。最後重點在於抉擇,在眾多方案中擇優而行,執行部門則必須專業判斷,承受成敗之責,而不是讓外界聯想由決策者做最後定案。
 針對整合方案,有表達不同聲音,教育部門在配套、規劃、安置上等要有更完整評估及配套,才不致於給予外界有不安定感。
 經過十多年的歲月,教育整併的方案提出,漸漸被接受,與環境變遷、觀念改變、家長年輕等因素交織而成,也即時機成熟,不得不做取捨之決定;加上有國中、小校長自願提前退休,在人事安排上更加易於調整。
 從舊體系至新體制,由併校之名至教育資源整合,執行部門彙整正反意見後,作為參考,而不是正反聲浪的拔河,最終必須堅持專業立場、專業判斷,做最佳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