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取決於交通 重新思考空、海運

  • 2005-06-17
 馬祖觀光取決於交通,機場起降率不提升,遊客成長率也難以再大幅升級。在南、北機場未改善、擴建之前,唯有從現行班機架次及海運航程重新調整出發,共同思考策略,經由腦力激盪,為地方旅遊開啟新的出入口。
 去年觀光客流量創下新高,今年第一季成長幅度粗估不如預期,統計顯示,去年一到四月總觀光人數為二萬六千人次,今年同期為二萬九千人次,僅上升三千人次,平均每月不及一千人,成長的幅度有限。
 根據統計,去年觀光客總計為十萬三千人次,估算方式是臺馬輪基隆到馬祖總人數的四成列為觀光人口,空中交通方面台北往南北竿總數扣除設籍民眾之後的八成為觀光人口。去年觀光人口首度突破十萬大關,各界也預期今年的表現會更好,但情況並不如預期的樂觀,主要的原因是空中交通異常不穩定所致。
 自春節前後起,機場全天停飛天數特多,開開關關更是頻繁,尤以南竿最高停擺二天半,延誤最長四天,在地旅客跳腳,遊客更是叫苦連天。今年的霧也是特別眷戀,散了又來,至現在六月,還是流連不已。
 馬祖的霧季很長,只是大家過去沒有注意,因在空中交通未開闢前,除了濃霧之外,船隻並不受影響,現今搭機是遊客的第一選擇,一早起床看山頭也成了大家去台北預判班機正常與否的觀察站。
 海、空交通依然是地方觀光發展的任督二脈,在機場未改善、擴建之前,現階段的確需要從現有班機架次及海運航程重新思考調整,共同找出策略,以突破目前困境。
 在空運部份,旅遊旺季增加班次是必要作法,但很諷刺的是,立榮卻是悖離民意,未與地方協商就自行減班。另外,我們要重新思考的是,北竿起降標準優於南竿,以十二日當天為例,南竿全天關場,北竿連飛七班;再者,這四個月來南竿關場,北竿搶飛疏運。兩者對照比較,北竿應該要再增班,而不是去減班,甚至南機北降建立機制。以目前機場實況,旅客能成行才是第一重要,不應有南、北之分,南好北也會好,北好南也會跟著好。
 我們不能改變天氣,我們可以改變策略,北竿不但要恢復四班,在霧季時,可以研究再增班,還有恢復四班後的頭班機,更要要求立榮將班機時間從七時卅分延至八時,以爭取更多客源。
 從北、南機場開航以來,現在打電話訂位還是天天客滿,一位難求,這種惡性循環,我們不要怪旅客,怪的是立榮沒有持續做好清理工作,他們心態是反正我是獨家,你都要搭我家的飛機。
 在海運部份,民代也好、交通部門也好,相繼倡議臺馬輪航程新模式,或是租用合富輪等新構思,交由公眾討論,立意甚佳;而經由大眾的意見交織,可以梳理出一個新的運作機制,不但可改善島際交通,也可帶動離島的旅遊人氣。地方政府也在規劃之中,接受民意的建議,可能初期採試行制。
 要做對的事,與把事情做對,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一開始是正確的,後者是要調整思考、方向,然後把它調向正確。我們最後還是呼籲立榮、民航局主動與地方各界協商,共同尋找解決方式,才是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