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浮動碼頭之必要性

  • 2005-06-18
 隨著遊客流量逐年成長,地方各島浮動碼頭建構已凸顯其必要性,以期早日擺脫島際間客輪上、下船爬階梯的不便與危險,同時進而升級觀光服務品質。
 馬祖因潮差大,浮動碼頭成為不可缺的港埠設施,在大潮水的漲退落差大,島際客輪靠泊碼頭,旅客上下階梯險象環生,年長婦孺者尤為不便,不少遊客更是心生恐懼,以往不慎落海者時有所聞,轉運郵包掉入海中也是經常有之。
 過去,在沒有深水碼頭年代,島際間搭船常見爬岩涉水而過;如今,各島碼頭完成建置,帶給大型輪船進出便捷,但島際間及小三通的客船因地區各港域潮差大,上下船必須靠碼頭階梯做為通道,稍有不慎,極易發生跌跤甚至落海事件。
 浮動碼頭建構的議題,最近坊間引起關注與討論,議會本次定期大會施政總質詢也成為議員反映鄉親最關心的事之一。
 福澳碼頭每逢大滿潮,海水溢流至碼頭,小白船無法靠泊被迫停航外,每次漲潮還會發生水位過高時,掛在船邊防止擦撞的橡膠輪胎用不上,船身直接與岸壁碰撞,對船身也是損害,最重要的是旅客的安全。
 在世界各大港為了克服潮差,大都建有浮動碼頭,國內高雄、台中、澎湖、金門早年也曾建造浮動棧橋、浮動碼頭,但大都不佳,淡水漁人碼頭則是目前浮動碼頭較佳的一座。
 興建浮動碼頭確是時勢所趨,而且趁著福澳國內商港還在進行基樁工程,現在算是施做浮動碼頭的好機會。錯過了這個時機,若是單單為了浮動碼頭打那幾支樁,平台船、拖船、打樁機等機具的高額動員復員費用。
 針對浮動碼頭的建構,地方政府早有著手福澳浮動碼頭的規劃,並已完成評估,但苦於經費,去年再專案向中央陳情撥助支援,現正由經建會與交通部協商中。
 港務處為考量各港區碼頭地理位置、港域面積、穩靜度,並依實際需求及使用效益,經委請最具實務經驗之基隆港務局專業人員現地勘察,評估結果以福澳漁會前碼頭設置浮動碼頭乙座,專供交通船靠泊使用,預估最大型交通船舶約二百噸級,船長三十五至四十公尺,故浮動碼頭預定設計長五十公尺、寬約六公尺,採基樁式架構,與淡水浮動碼頭相類似。
 至於,浮動碼頭設置也在於港內水域穩靜度,白沙在二期擴建完成後,港內水域可改善穩靜度,東引中柱港內堤碼頭擴建完成後,水域穩靜度更佳;莒光則改善後再評估設置可行性。
 地方的事,公部門也了然於胸,但卻有巧婦無米之炊的苦,同時整體建設分有輕重緩急,在有限的預算分配下,需要的是時間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