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校議題到站 教改推動發車

  • 2005-07-03
 在多元化社會氛圍中,當主政者面對正反聲浪時,的確是件痛苦的抉擇,除了負歷史成敗之責外,在下決策之時,也必須跳脫正反之見,以整體、長遠著眼。南、北竿併校議案,地方決策者明確表示,併校不是唯一的一條路,這項宣示,為公部門規劃併校議題就此落幕,但外界評價仍是多元聲音,併校的爭論也將視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未來執行成效與否而消長。
 地方併校議題,自戰地政務廢除前後,因七十年代,人口大量外遷及年輕族群生育觀念改變下,學齡兒童人口急降,民間討論聲音升起,這十多年來,未曾停歇。每當在民調、座談、決策的尾聲,也都未曾做併校最後的決定。
 這次併校引起廣大討論,不外乎時空環境改變、年輕家長教育程度高及現有校長相繼提前退休,一般認為是最佳時機點;再者,教育部門主管經由學校教職員票選,民意寄予厚望,可就由專業立場規劃及執行,也成為議會定期大會每次質詢重點。
 不可否認的是,民間針對併校的聲浪不小,一般家長認為因學生人數少,缺乏競爭力,以及國中小及幼稚園的連體嬰之體制,認為不合體制,教學品質無法升級。
 反對併校人士則認為,設校不易,要廢只要一天,同時現存問題不是併校就可以完全解決,反而併校帶來更多問題,對教學品質再添負數。
 平情而論,併校現存問題仍多,例如校舍配置、班級調整、人力運用及行政整合等,都有待事前完整建置,在未予充份配合下,必定失去節奏。
 針對併校與否,此次沸沸揚揚,也使師生心情起伏,外界也有要求併與不併要及早決定,以免「人心惶惶」,尤其在學期結束後,更是難以處置。如今,已做決定併校議案就此落幕,教師浮動的心可以穩定,待併家長、學生也不必為此煩惱。
 現在不併有不併的作法,教育部門要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就現存問題進行解決,如何解決,家長又轉進多了一份期待,期待的無非是教學品質升級,學生群體感的凝聚等,都有待教育部門、學校方面好好規劃思考,如何將地方教育資源充份利用,給孩子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是有道理,地方教育經費還算充裕,問題是有沒有充份發揮功效,嘉惠孩子身上,我們希望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先改革行動力,走出辦公室,走入校園;學校校長要走出校長室,走入社區,走向戶外,並凝聚教師、社區人力資源,一則把教學品質提高,二來融入人群,達成城鄉教學、自然教學、社會教學的目標。否則,還是原校、原狀、原質,併校的聲浪也還是原音、原形、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