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福利品是服務品質再升級問題

  • 2005-08-01
 在封閉的年代,瓦斯、軍公教福利品的供應,曾困擾著在地消費者,也是地方政府沉重的負擔;如今,時空環境改變,這兩件被視為重要民生必需品,已不是供應問題,而是服務升級的問題。
 以瓦斯而言,在對外交通不便時期,一直是民眾最高關注的必需品,因過去倉儲設施不足、海運工具較少,以及周邊配備不佳的狀況下,缺瓦斯是民眾心中的夢魘。回顧八十年代前後,瓦斯分裝廠尤在年節時排隊等候,從廠內排到現今神農山莊上方梅園路段,大家爭得頭破血流,苦了消費者,也累了業者,飽受萬般責難。
 早期由於供應短缺,家家戶戶深恐斷炊,餐飲業者生意需求,爭相囤積,平均家戶維持三至四個鋼瓶作為替換,十幾年下來,大家變成一個安全性的習慣。儘管,近年瓦斯行業者不斷信心喊話,籲請業者沒有必要再儲存瓦斯及鋼瓶,放在家裡等於「不定時炸彈」的威脅,可是鄉親仍是緊抓不放,這是過去長期短缺痛苦陰影揮之不去。
 其實,消費者已知不會也不易再短缺,而是心理因素所致,需要的是時間催化,業者服務升級化,才能夠逐漸消除鄉親心中的疑慮;否則,很難在民眾過去心中的痛楚揮去,並產生信賴與安全感。
 至於,瓦斯售價也是過去爭論話題焦點,主管部門在戰地政務時代,為了瓦斯售價爭議,折騰得團團轉。因運輸成本,加上銷量以及耗損,價格高於台灣是必然的,但民眾消費者認為偏高,超出核算成本支出,業者也有苦水,基於社會責任,不論利潤多寡,承受的苛責也是苦痛。
 在台灣瓦斯價格分隔區域化後,馬祖等離島與台東、花蓮列入偏遠,並稍稍壓低,以及後期供應穩定,才漸漸平息風波,同時瓦斯問題也漸漸走出風暴。
 以軍公教福利品來說,在軍管時期,軍公教普遍反映品項太少,且經常缺貨,尤其離島北竿、莒光更是象徵的樣板,貨物一到,大家也是爭相搶購囤積。而民間商店,過去在駐軍兵力眾多時,迭次反映福利品中心是與民爭利,要求品項不宜多樣化,以照顧民間生計。
 過去的時代有它的背景;現在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語,在以客為尊的消費主流下,唯有品質、服務取勝。隨著環境改變,台馬貨物運輸便捷,民眾往返頻繁,商品銷售管道多元化,軍公教福利中心的功能、需求相對減弱,已不是大家光顧的焦點所在。
 以地方人口及消費力,大賣場的經營的確辛苦,比當初預估的看俏行情有落差。如今,大賣場希望軍公教福利品做好驗證工作,並期望停止公教部份。業者前者的要求,大家可以接受,因福利中心不能因有業績競爭而門戶大開,壞了市場秩序,我們可以要求防區落實驗證工作。
 至於,停止公教部份的福利品,在體制變革前,地方政府曾對此方案做過評估,並曾規劃現今連江山莊為全聯社縣市聯社性質,根本不合功能、效益,反而增加地方負擔變成包袱。
 地方的環境、條件、結構,有它的矛盾、衝突、糾結及難以割捨處;不過,瓦斯也好、福利品也罷,對大眾消費者而言,現在不是供應問題,而是品質服務升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