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小三通 拉大兩岸三地市場

  • 2005-08-10
 在金馬小三通行情看漲後,澎湖也爭取設置兩岸航運中轉站,從長遠來看,開放澎湖對小三通活絡有催化的指標作用,同時,釋出範圍也會拉大,加速解禁貨運出入的腳步。
 在離島金馬於民國九十年一月二日開放小三通直航,澎湖當地民眾即提出同屬離島,為何摒除門外。九十一年八月,中央曾專案核准一次宗教直航活動,媽祖進香直航泉州後即予停止。這四年來,澎湖縣政府的爭取一直沒有歇息,今年三月行政院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開會決議,規劃澎湖列入小三通,請陸委會在現行法令、政策容許範圍內,會商相關機關、地方政府積極推動。
 針對澎湖對小三通的期待,陸委會政策立場,強調澎湖目前實施的是「專案、試辦的小三通」,與現行的金馬小三通模式不同,近期研擬開放澎湖「經貿直航」,從澎湖直航大陸從事兩岸經貿專業交流,最快今年九月可以核准。
 但從現行政策法規來看,澎湖要求比照金馬中轉大陸仍不可能,也即專案可望核准,中轉仍不行,除國內政治氣氛不利於開放之外,根據現行的「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第二十條之一,「依本辦法試辦通航期間,基於大陸政策的需要,中華民國船舶得經交通部專案核准由澎湖航行進入大陸地區」,所以,以專案核准通過可能性很高,至於後續政策方案是否更加開放,要看環境的變化。
 所謂專案核准,即每一次的經貿直航試辦要經專案核准,與金馬定期直航不同;不過,有了專案核准,開放的腳步就會放寬,澎湖民眾興奮,並寄望能再突破。
 若澎湖一旦獲准定期海運小三通,以港口條件,馬公港有九座碼頭,平均水深約七米至八米,航行高雄、澎湖的「臺華輪」為例,總噸位數高達八千一百三十四噸,載客量一千一百五十人,比金門更具優勢。至於,貨輪方面,馬公港可接受八千噸以下的貨輪進出;空運也不是問題,班機密集,不輸金門,未來開放幅度變大,旅客流量對金門衝擊最大,馬祖影響較小。
 澎湖海運小三通唯一條件不利的是,航程太遠,與大陸最近的港口是廈門,約一百海浬,與泉州是一百零五海浬,航程三個小時以上,與金門至廈門只要四十分鐘左右相比,則是最吃虧地方。
 以兩岸海上航程而言,一個半小時以內還可接受,三、四十分鐘是最佳的時間,金門優越地理位置不是其他地方可以相提並論,澎湖三、四個小時海上之旅,對廈門一帶台商來說,比較不能接受,會以金門至廈門為第一選擇。
 兩岸小三通四年七個月,旅客流量已逾百萬人次,金門佔九成,從第一年二萬一千人次,第二年五萬三千多人次,第三年十六萬人次,去年激增至四十萬五千多人次,今年上半年即有廿六萬五千多人次,平均每月四萬五千人次,過去最高一個月五萬人次,大幅成長主因則是適用對象大幅放寬,台商擴大至福建省之外,讓更多的人可以進出。
 雖然,金門當地居民也一樣抱怨「小三通」受惠的是航、海運及旅遊相關業者,一般人感受不到太多的好處,其實,小三通對當地整體商業活絡、生活消費等有很大變化,如相繼登陸置產,金門早上去下午回來是常事,感覺像去自家後院一樣。
 面對中央未來可能開放澎湖與對岸小三通,金馬方面也表示樂觀,金門在地理位置上優越並不擔心受到太大衝擊,馬祖台商客源不同,未來空、海運完備,也有它的流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