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引興建固定異機場最快有可能在明年進入可行性評估,評估的內容除了技術面的工程難易及經費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效益面的考量,對東引而言,機場的確是解決對外交通最便捷的管道,但興建機場勢必破壞景觀,在交通與景觀之間如何取捨,恐怕才是東引人最難抉擇的。如果這個議題已經過大多數的討論取得共識,推動勢在必行。對於中央政府而言,同意興建機場不單只是交通上的考量,東引的戰略地位也是爭取興建的有利條件。
交通是建設之母,東引要不要興建機場?這個問題其實在各界還存有很多爭議,若站在東引人的立場,興建機場是澈底解決交通問題的途徑,但關鍵在於東引人是要自己出入方便,還是希望帶動東引全面發展,兩個不同出發點的思考,所牽動的政策考量亦有所不同。東引的發展條件表面上看來是由交通主導,但實際吸引外來客的是優質的釣場與特殊的地質景觀,一旦興建機場之後,這些吸引人的條件是否依然存在,就成了要不要興建機場的關鍵。
東引機場的議題是去年提出,政治人物大膽的建議,其出發點當然是為了家鄉的發展,從各界對議題爭論不休可以看出,東引的交通問題獲得突顯,之後的臺馬輪航線變更及直升機冬天航班的增加等,都是交通議題被突顯後所帶來的利多;不管未來機場興建與否,現在看來,當初喊出這個口號已經贏了一半。不過,東引要不要興建機場還是得回歸理性面來探討,不能再有政治力介入,希望最終所做的任何決定,對東引是好的。
馬祖交通建設過程中,最能提供東引做決策參考的應該就是北竿機場,民國八十年,馬祖人爭著要機場,中央政策選定整修既有北竿軍用機場,供十九人座民航機起降,八十三年開航,八十五年北竿爭取要跑道東移,同一時間南竿也在爭取建機場;九十二年南竿機場啟用之後,對北竿造成的衝擊與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北竿目前為止起降條件仍優於南竿,卻難逃航班一減再減的命運;九月中旬起,一天飛三班,慢慢步入澎湖七美、望安的後塵。東引要建機場,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觀光客,如果只為在地人出入方便,一天一班就足夠了,所以客源是東引機場興建與否,以及爭取航空公司經營意願的最終因素。
國境之北的東引鄉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不會因為南北竿距離近而產生的航班排擠效應,所以在客源部份,端賴東引本身的條件而定。蓋一座機場就經費而言還不是最大問題,而是在建造過程中,如何保存東引既有的生存條件,包括優質的釣場及傲人的自然景觀,否則可能像北竿一樣,犧牲沙灘蓋機場,一天飛三班,早知會如此,當初北竿人可能也不會要機場,現在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東引機場有可能是發展的新契機,但也有可能是自毀前途的錯誤決定。
離島交通一直是地方政府永遠的痛,尤其是東引地區,因位置較遠、易受海象影響,如果現在交通夠方便,也不會有人想要蓋機場,正如同當初南北竿機場的爭取過程一樣,東引機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行性評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環境影響評估、都市計畫變更、預算編列,再到細部設計與施工,快則三年,慢則五年,甚至更久。但無論如何,可行性評估是政策的開端,中央既有推動的意願,紙上談兵又有何妨,這段期間也正可以讓東引及各界冷靜思考要不要的問題。
有人把東引機場比喻成南北竿跨海大橋,選舉時浮出,選定後就下沉,東引機場真要落實需要地方共識與中央支持,在地方還沒有完全共識的情況下,中央不會支持,相對的,地方有共識,再向中央爭取時會更順利,因為東引相較於馬祖其它列島,有戰略地位的特殊考量,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讓中央不惜成本砸重金蓋機場,所以,爭取東引機場不會是天方夜譚,而是要不要的問題。
東引蓋機場 景觀、交通難抉擇
- 200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