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榮航空在今年七月首度主動提出放棄馬祖航線獨家經營權,表面上看來,當初可能是阻礙兩家進駐的門檻之一被清除,但實際上卻透露馬祖航線生存的隱憂。兩家進駐固然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期待,但在商言商,經營航線以利益為優先,最終會不會有第二家甚至第三家航空公司飛馬祖,還是得回歸客源的基本面。兩年前,南竿機場開航時的航權評選是兩家進駐的第一次契機,我們已經錯過,接下來台灣高鐵通車會是第二次契機,現在由地方政府主動釋出訊息,爭取支持,而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成與不成,交由市場機制來決定。
馬祖航線自八十三年開航以來就一直紛紛擾擾,如果不是這麼特殊、這麼有潛力,也不會有紛擾,相較於國內其它離島航線,馬祖的特殊性包括了機場易受天候影響航班正常起降以及地形限制了起降機型,長期獨家經營,過年過節旅遊假期一票難求等,這其中除了獨家經營這一項有機會突破之外,其它的現況都不易改變;因此,爭取第二家進駐的聲音出現。回頭想一想,爭取第二家進駐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品質提升、票價降低兩大主軸,馬祖航線開航初期也曾經有過兩家進駐,當時國華與台航同台競爭,服務的品質確實有比最早國華一家經營時好,在票價部份,從一開始的削價競爭到後來的妥協整合,只差沒有聯營,期望兩家進駐能使機票大幅降低,恐怕未如預期,國內或地區很多交通相關行業都有前例可循。
現階段馬祖空中交通的關鍵問題不在幾家航空公司進駐,而是機場本身的條件不佳,當然,爭取機場條件改善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但卻是不能不做的事,條件不佳的機場是會影響航空公司進駐意願的。立榮航空在最近一波宣布減班的理由之一就有馬祖航線無效飛航率過高一項,這可能是立榮以退為進的策略,但也是不爭的事實。爭取兩家進駐符合大眾的期待,但也必須符合航空公司的利益,馬祖有沒有這麼多客源就成了成敗因素,尤其在台灣高鐵通車之後,裁減的航班很多,航空公司自會設法轉換航線繼續爭取生存,外島航線再度發燒是可以預期的。
爭取客源牽涉到馬祖整體發展,觀光與三通兩大主軸方向確定,要努力的是做體質的改善,在國內外眾多觀光市場的競爭之下,馬祖如何確保立於不敗之地,過去各界一直歸究的交通是因素之一,但真正的觀光建設還有努力與改善的空間,三通的政策還有待突破的地方,觀光與三通做得好,不怕沒人來,有人來就不怕沒有航空公司要進駐;換句話說,只要有客源,不必地方爭取,航空公司會不請自來,屆時為了永續生存,航空公司能不提升服務品質、能不降低票價競爭嗎?
回顧過去十年的馬祖空中交通建設,機場軟體改善很多,但改善的腳步卻跟不上消費者需求的腳步,我們一方面大力宣傳國人到馬祖觀光,一方面又必須面對航空公司的減班壓力。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雖不是萬靈丹,卻也是僅存的道路,雖然過程可能很艱辛,結局可能不盡如人意,但消費意識抬頭是現今趨勢,政府部門或企業主終將面對。
在復興航空確認有適合機型可以飛馬祖之後,兩家進駐的條件又增加一項,目前包括立榮、華信及復興都有合適機型飛馬祖,民航局對馬祖設定的一家經營已經解禁,立榮也主動宣布放棄獨家經營權,並且歡迎有意願的其它業者加入,所有兩家進駐的障礙都已清除,如果還是沒有第二家願意來,就是地方要深入檢討的時候,也代表馬祖整體發展的隱憂。相反的,如果年底前有第二家進駐,代表航空市場競爭時代來臨,至少則開始會削價競爭,此時相對帶動的人潮會很可觀,我們除了樂觀其成之外,更要加緊體質改善的腳步了。
兩家進駐需視整體客源而定
- 200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