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漁民越界的深層因子

  • 2005-08-20
 掃蕩大陸漁船越界,除了我方加補人力、警艇等設施與強化巡邏執勤,以及對岸加強對漁民宣導、教育之外,深層問題是出在大陸漁民普遍心態、價值觀及社會風的扭曲。為今之計,唯有自求多福,完整建置四鄉五島海巡、岸防執勤任務,以達遏阻之目的。
 在兩岸關係和緩,金馬解除戒嚴之後,大陸漁船越界事件層出不窮,衝突案件時有所聞,判決案件也不計其數,成為兩地最為困擾的燙手山芋。
 先說大陸漁民價值觀,掙錢是第一,生命是第二,為了掙錢,可以不顧法令鋌而走險,並存僥倖心理,你動他停,你停他來,海巡密集加強巡邏,疲於奔命,對方等待風聲一過,又捲土重來,形成防不勝防,抓不勝抓。
 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後,生活水平拉高,海鮮魚類成為熱門產品,尤以海魚的身價奇貨可居,價格賣得比我們還高,在大陸內需供不應求,沿海漁民出海撈魚的動力更強,觸法行為早已拋諸腦後,撈錢才是第一選擇。
 對岸人口眾多,工資低廉,而海上搏命,相對利潤增高,加上近年大陸漁民濫捕,海洋資源遭受破壞,在魚類大量減少之下,漁船四處逼近,以撈獲漁產為首要目的。
 大陸漁民普遍心態,在生計考量下,法令擺一邊,並存投機、僥倖心態,從電魚、炸魚、越界至登岸採貝、竊奪漁具,甚至上岸偷取廢鐵、機車等,試探此間海防的底限,不但舉動囂張,更是目無法紀。
 由於兩岸對峙氣氛淡化,避免糾紛事件引起緊張,過去驅離射擊政策取消,大陸漁船更是變本加厲,越界有如入無人之境。縱然,違法越界遭捕起訴,他們也不為懼。
 在兩岸開放之後,大陸漁船越界事件一直未曾停歇,深層問題在於人心,大陸漁民的心態有時不可思議,連對岸管理部門也都束手無策。
 對岸在宣導教育方面,我地方政府每與對岸沿海縣市對談,均對越界捕魚提出要求加強管理及宣導周知,他們也曾強調利用各種大小集會宣導,但在大陸人民利慾薰心的念頭下,成效有限。
 為今之計,我方唯有自我強化,加補人力、警艇、岸上監測設施,並加強罰則,才是減少並進而遏阻大陸漁船越界之非法行徑。
 大陸漁船越界經由國內媒體再次披露,突顯新聞事件的價值,引起中央相關部門與關切,海巡署方面除了立即由署長許惠祐提出聲明,強調主動調查、勿枉勿縱之外,也立即由副署長鍾桐生組成專案小組來馬調查,並與地方政府等研商;陸委會也透過海基會轉知海協會,希望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經地方反映及相關單位檢討及多數輿論均認為,主因在於馬祖地區的海巡、岸巡相關人力實在不足,故海巡署已抽調人力,派駐支援馬祖執勤。
 當然,人力增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對策,問題是地方四鄉五島,要多少才足夠一定的員額,希望海巡署落實評估,以及規劃完整的巡、防執勤配備及運作能力,澈底解決長期以來金馬民眾揮不去的心中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