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分治半個世紀,不要說意識形態歧異,連價值觀、生活態度也大相逕庭,雙邊交流、合作、和平之路,除需要時間催化之外,兩岸不必為政治議題自我激化,雙方相互釋放及接受善意,否則對兩邊均不利。
國內大學研究所最近發表一份研究,指出中國偏狹民族主義高漲,不利兩岸交流。我們反觀台灣,也是深綠的台獨主義高漲,也不利於兩岸互動。
這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除了反美、反日外,「台灣問題」也成為批評的議題,姑且不論政治層面的「批扁及反台獨」作為,在許多非政治場域中,所謂「打倒綠色台商」、「封殺綠色藝人」等,隨著台灣民主深化、台灣主體意識增強,圍繞在「反台獨」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在中國發酵。
中國網友在大小網路論壇,抗議台灣歌手張惠妹在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演唱國歌、在中國登台演出等事,成為這波民族主義情緒的重要代表。名模林志玲近來也因家人的政治立場被認為親綠,遭中國網友發起抵制運動。「綠色藝人」名單,被點名的原因,只不過是說自己是「台灣人」或亞洲人,或是父母在民進黨團體活動,或多主演台灣本土戲劇等。這些在台灣看來荒誕無稽的理由,卻遭中國網友大肆撻伐。研究學者認為,這只會造成兩岸更進一步的分裂意識,不利兩岸交流。
不可否認,大陸這種針對所謂綠色藝人的封殺和杯葛,只會更疏離兩岸人民的感情,增加多數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替所謂「台獨分離勢力」累積民意基礎而加分。但是,台灣深綠在選舉炒作時,過度台獨主義,也引起大陸人士反感,應該說,對兩岸互動都不利。
改革開放前,共產主義是凝聚中國民心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動員力量;改革開放後,中國探取「政左經右」政治走左派、經濟走右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長期以來動員社會力量的共產主義被「修正」,使凝聚民心的意識形態陣地出現弱化的危機,影響中共統治的合法性。有人認為中共為了內部統一,以台灣問題作為目標。
國際媒體評論也曾指出,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或許可成為當局凝聚共識的重要意識形態力量,但是過激的民族主義情緒卻不利於中國內部的發展,這種力量到最後常常不是主政者所能控制,卻帶來災難。
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升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對立,不只對美國、日本,甚至造成兩岸更進一步的分裂意識。對中國當局而言,如何理性引導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不要使這種情緒成為中國發展的不定時炸彈,是新一代領導核心應該正視的課題。台灣也是如此,不必要為台灣獨立問題而逞口舌之快,影響兩岸穩定交流。
兩岸要相互釋放及接受善意 才是雙贏
- 200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