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馬輪東馬東台航程後之思考

  • 2005-09-02
 在空運未改善之前,海運仍不可缺,臺馬輪還是扮演一個主要輸運角色,不論是東馬東台、雙向夜航,甚至未來小三通,都有它的表現空間。試辦兩個月東馬東台行程,雖因人數不如預期理想,虧損也增加,但確實改善東引對外交通,以及在天霧機場關場,提供改道搭船返台的選擇。
 為改善離島東引、莒光交通,以及因應霧季空運滯留,讓臺馬輪的功能性增強,交通部門曾就臺馬輪雙向夜航、軍租合富輪兼代島際交通,以及修復連江壹號等方案,交由公眾討論,並作評估,在綜合考量後,以試辦東馬東台兩個月再做檢討。
 這個新航程的實施,增加開銷是必然的,增加船方工作量也是一定的,但是也有它的功能與價值,而在試辦之後,也建立了一個嘗試的模式,未來可作參考、檢討。
 這項的改變,主要是兩天中有一天返台的時間拉長,還有莒光搭船返馬者趕不上第一班的航報回家;同時,南竿至東引的下午小白船因節省開支而取消,造成需往返者不便;因此,實施以來,要求恢復下午小白船的聲音不斷。
 另外,因船員工作時間拉長,比較勞累,反對聲音也不小,我們認為船員的權益是要維護,但是為了改善交通,也要作某種程度犧牲與配合。
 東馬東台的實施,對東引住民及前往遊客也的確提供不少便利,如上午到南竿,當天即可返回,最重要的是,給予東引鄉親舒適的坐船選擇,在風浪大時,不少去過東引的人,都深深感受東引人坐船的苦,小白船的顛簸、暈吐,沒有體會的人,不知箇中滋味。
 另一個附加價值是在機場關場後,旅客見天霧不散,中午前可以選擇坐船回台,一則當天有急事者在入夜後可以趕回,二來也紓解搭機人潮,不必苦於候補。
 這個航線的試航,以統計數據顯示,在試辦期間,因人數並未如預期增加,使得它的效益也不如預期大,在考量各鄉意見後,九月十六日停辦,恢復原先的「先東後馬」、「先馬後東」的交替航程。至於,未來是否辦理,是否在特定時段辦理,交通部門將作整體評估。
 交通永遠是離島的大事,從民代、行政首長的建議,均是為了船事,東引鄉親還是希望未來能續辦,尤其在冬季更應實施,臺馬輪恢復原先航程後,如週五至週日其中有一天不開船,週一不能再停航必須加開,以適時提供疏運需求。
 臺馬輪在空運尚未完全改善的階段,有它的功能性、需求性,我們不能以東馬東台的載客人數來衡量此方式的成敗,只是地方海上交通預算開銷大而無法再支付,將來空運改善,臺馬輪也可能採基--馬--福航程,畢竟,它是大眾運輸工具,以實際效用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