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兩個颱風狂掃馬祖,在地方周全準備、應變、救援、復原下,各島平安度過,我們在此感謝幕後付出者的辛勞,從颱風動態掌握、災害應變啟動到災後復原,讓大家吃了定心丸,不必為颱風而心生恐懼。
過去的颱風期間,防颱救災工作皆仰賴兵力協援,國軍部隊裁減之後,地方肩負防災應變重任,這四年來在準備、救援、復原工作上,大家表現可圈可點,因應、調度、連繫上,也是周密完備。
地方在防颱工作上流暢完備,主要為事前部署、應變得宜及復原快速,使得颱風來得快,去得也快,沒有留下太多痕跡。這些歸功於幕後工作人員付出和奉獻。
一是義、消、警人力投入;在地方自治之後,民間警消、義工是一股強大力量,他們遇有狀況,都放下自己手邊工作加入救援行列,他們來自各行業,專長、經驗豐富,處理狀況也得當。消防局及所屬消防分隊成立,是地方安全的守護員,工作人員、替代役更是救援的主角人物。還有海、岸巡的人力添入,亦是一大生力軍。
二是救援、清理設施完備;消防、環保兩大部門在搶救、復原的機具設施完備,這不是過去軍管時代所可比擬的,過去靠的是人力,現在有機具配合,更加得心應手。尤以救援要搶在第一時間,以九月一日在北竿搶救中華電信委外作業船「穩晉號」北竿防災中心成功救援,是最佳的印證。
三是災害應變中心啟動,在地方自治後,縣災害應變中心、鄉防災中心挑起大樑,警、消、建設、環保、工務、港務、水廠、電力、海、岸巡、衛生等部門全面動員,從颱風訊息、災害回報、連繫、救援至人力投入,建立一套完整運作機制。只要颱風快接近台灣,災害應變中心的機器就啟動。
四是民間人力協助;大家生活在島上,有公眾事務的需要都會投入,如颱風前各澳口防波堤的擋浪,營造廠不計得失,協助堆放消波塊,他們的熱心,也溫暖了鄉親的心。
五是首長的奔波,每遇颱風,縣長、鄉長都坐鎮中心,掌握最新訊息,有災情親自指揮因應,縣長陳雪生趕往現場瞭解,並提醒、連繫,希望以最快速完成及解決,各鄉鄉長、消防、環保、建設、警察、工務局長等也是忙得團團轉,希望狀況在最短時間排除。
六是軍方的援助,在救援工作上,軍方積極參與,在復原任務上,部隊動員兵力,劃定責任區,在風後一大早全力掃除髒亂,先讓道路暢通,再逐步恢復原貌。
七是環保工作出擊,除部隊支援之外,地方環保人員,如環保局、消防局、鄉公所是颱風走後最忙碌的一群,忙著清理各地垃圾,尤以折倒的樹木處理最為勞累,建設局工作人員也要忙於樹木、花草的維護,給大家一個恢復原貌的視覺感受。
天災的防備、救援、復原,靠的是大家力量,地方在體制變革之後,民間力量崛起,則是自立自強的最大本錢。
颱風的應變、救援、復原 漂亮出擊
- 200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