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鐵皮屋」時代將過去,除極少數搭建之外,現今一般打算長住的家戶,均為水泥樓房;以屋齡持久、投資成本及居家品質,都比鐵皮外殼來得好,奉勸大家在未來即使加蓋,也要排除鐵皮,以求長遠。
最近三年,南竿蓋了最多房子,從一般自宅興建至公寓住宅,幾乎沒有停過,除了少數家戶加蓋三、四樓以及做生意需較大賣場為鐵皮之外,其餘都是紅磚水泥樓房,尤以山隴在路邊、巷道內,不少舊房拆除新建,有的農地建起大樓;同時過去不少無殼蝸牛在公寓住宅完成之後,也有個安定的窩,民間房租隨之滑落,更不再一屋難求。
地方鐵皮屋的興起熱潮是在民國八十三年前後,由台灣業者引進,因當時地方公共工程忙碌,在地工程隊無暇興建民宅,需要搭建及加蓋的家戶在求時間快速以及造價便宜,施工也方便,使得鐵皮屋在此間紛紛出籠。
以鐵皮構造而言,其缺點是屋齡不久,尤其在海邊,其腐鏽非常嚴重,現在不少家戶在十年之後已出現這種現象。同時,鐵皮屋的屋齡在初期搭建的材質不佳狀況下,最多二、三十年後就得重新來過。再者,以最近兩個強颱,最大風速達十四級,有的鐵皮屋頂整個掀掉飛走,不少鐵皮屋主目睹此景也心生隱憂,因鐵皮屋頂最怕的是強風吹襲,大樹連根拔起,更何況用鎖的結構。
以居住品質來說,鐵皮屋是冬冷夏熱,在冬季東北季風吹起,冷風趁隙而入,尤以頂樓特別冰寒;在夏季高溫,因散熱較慢,若西曬的話,開著冷氣也是悶熱難耐。除此之外,在雨天,雨水狂瀉,水勢滲透而進,風大時屋頂也是嘎嘎作響,還有隔音效果極差。
地方十年前的鐵皮屋流行,有它的時代背景,並在傳統聚落中更是極不協調,不但突兀,而且破壞整體景觀。像是芹壁聚落,曾有數戶民宅在聚落修繕未推動前,因屋頂塌落,屋主只得以鐵皮搭蓋,成為景觀一大障礙。近年在達成共識之後,以及政府推動之下,已大幅改善,目前僅剩小部份的區塊,未來也是將要消失的。
鐵皮屋在視覺上難以接受,尤在重要路段,如阿桂檳榔,在政府勒令停工之下,仍予執意搭建,不要說執行部門看不下去,連民眾也難以接受而強烈反彈。
因近年地方推的是重大工程,較小型的工程隊轉向承攬興建一般民宅,也是鐵皮屋快速褪色的原因之一。由於水泥樓房造價也不高,符合民間所謂「萬年寶蓋」,大家在辛苦一輩子之後,也想過舒適的生活品質,才使近年水泥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起。
現代人講究生活品味,有了樓房,也注意裝潢,不少傢俱、用品也高級化,音響等家電產品也符合時尚;其實,人辛苦大半輩子,為自己中年後生活力求品質,也是應該的。
不論從各個角度衡量,新蓋或搭建鐵皮是划不來的,尤其在生活品質及眾人輿論下,再建鐵皮屋是不被接受的;多花一點錢,為自己及下一代有個好所在,有個安居樂業的地方。
再搭建鐵皮屋已不被大眾所接受
- 200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