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后道改道是長久之計

  • 2005-09-15
 北竿塘后道從直跨沙洲鋪設水泥路面起,外界即爭議不斷,至年年颱風受損,話題又浮現,民意期待可行方案,唯一解決方式就是改道,一則恢復連島沙洲之奇景,二來避免受颱風長浪之威脅。
 這塊沙洲之景,在過去居住后澳的民眾,在大潮之時,必須涉水而過,當時對居民而言,也的確行走不便,十六年前因時代背景及生活需求,鋪設水泥路面,雖方便往返,但也破壞了生態景觀,迄今,仍有不少人士倡議恢復在國內不多的連島沙洲,才是值得保留,絕對比清水濕地更有價值。
 每年颱風碰上大潮長浪,塘后道無一倖免,多多少少程度受損,而以淘沙後路基裸露最常發生。今年從「馬莎」颱風起,至「海棠」沖刷十分嚴重,至「泰利」全段道路路基淘空,路面積沙近五十公分,一度造成交通阻礙,雖已清除不影響交通,但道路安全的隱憂是無法清除。
 經過接二連三的強力風速、浪花摧殘,除路基淘空之外,護基邊坡也是殘破不堪,沙灘上緣處處可見碎石,主要颱風碰上大潮,抵擋不住波波長浪,把沙帶走,路面及兩側襲擊破損至鉅。
 路基裸露,岌岌可危,民眾擔心如果再來一個大颱,路面可能又將重演十年前斷裂景象,民意關切,反映設法補強基礎,以免繼續受侵蝕,並希望研擬可行方案。公部門與民意會勘,共商解決之道。
 因直跨沙灘,受颱風侵襲威脅是跑不掉,根本解決方式只有變更路線,外界建議做有造型橋,可海中覽景,用拱形式也可消除波浪襲擊,也有建言做海底隧道或是涵洞,亦有人認為,經費是問題,工程太大,同時也影響沙洲的整體景觀。
 不過,站在避開沙洲景觀的影響及經費太大的問題,較可行的方式是改道,往現在機場跑道涵洞出口後鋪設路面過去,以後南面進水,但也有人說破壞生態。
 塘后沙灘的奇景,絕對勝過清水濕地,在未來規劃方向,改道是走得最好的一條出路,經費比海底隧道少了太多,也較為可行,況且,跟中央要經費,在財政吃緊下,是非常吃力的,所以,我們從較可行方案中去爭取,而不是說想做海底隧道就做。
 塘后「連島沙洲」,后澳的「陸連島」,在地理上都是不常見的景色,保留它的完整性,做最小程度的破壞,並仍可方便往返,是施作的第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