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活養紅斑 技術面待克服

  • 2005-09-19
 在石斑魚高價位的行情下,馬祖箱網養殖若能克服颱風大浪及精進養殖技術,「石斑王國」的美譽會重新響起。兩岸海域近年濫捕、濫炸及電魚等非法作業,漁資源衰竭,再加上雙邊需求量增大,養殖魚遍及市場,除鮮味、肉質、口感不佳之外,有毒更是令人恐懼;而馬祖紅斑一向聞名,如何復活這個海中財神,的確是可以再思考的焦點。
 繼香港之後,台灣養殖和市售石斑也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質-孔雀綠,水產業者臉都「綠」了,不但影響石斑魚銷路,同時消費者的心也涼了;因養殖業者的不自愛,等於殺了台灣養殖市場。
 石斑魚種類繁多,有紅斑、青斑等,在馬祖海域所出產的石斑魚百分之九十八是真正的紅石斑,其品質首屈一指,香港以及全球廣東華僑稱之謂紅斑,尤以活體紅斑,更是身價百倍。
 民國七十五年至七十七年,地區漁民逐漸地掀起釣紅斑熱,是漁民收入重要魚類之一。帶進活釣紅斑技術及打開外銷通路,也是引進霉香魚加工製作的李宗瑞,除購置大型漁船之外,並在福澳內港設置箱網,同時延聘香港鉤釣師父;釣紅斑的季節是每年四月至十月,最多是六、七月,真正作業時間只有四個月,也是搶錢期,季節一過,就是休養生息時候。
 因活魚值錢,用小船釣的放入大船水糟,再放入箱網,海運台灣,再麻醉空運香港,一斤叫價六百元,仍是搶手貨,主要是馬祖活紅斑肉質鮮美,屬頂級之魚。
 紅斑喜愛棲息暗礁,地方以北竿海域較多,其中以亮島、高登一帶,因當年海禁嚴格,大陸雙拖及流刺網漁船不敢靠近,保護此處暗礁良好的棲息環境。在兩岸開放以後,因大陸漁船電、炸魚,加上雙拖及流刺網,不但破壞海洋生態,尤以流刺網更是搗亂了海域暗礁的棲息環境。流刺網觸礁,大陸漁船一割即拉起,剩網留在暗礁四周,紅斑無法棲息,等於沒有家,它們也不能生活。
 海洋資源破壞,大陸經濟改革後,內需市場大,鮮魚行情在對岸也是居高不下,供不應求的情況,養殖業在大陸沿海一帶極為鼎盛,技術也很發達。由於量大,多為「飼料」飼養,風味、質感相對失色。
 馬祖野生紅斑肉質細嫩鮮美,若能發展鉤釣再用箱網繁殖,極具「錢」途,問題是箱網養殖變數大,水溫、海流等都得掌握,還有颱風是最大殺手,一個颱風功虧一簣。地方養殖事業歷史不短,最後終歸失敗。
 失敗例子,雖然有人為因素,或是以養殖之名行補助款私入囊袋之說,但是此間海域湧浪是養殖的剋星,還是欠缺專業技術及研發精神、經驗的積累,最後半途而廢,殊為可惜。
 以目前魚種,石斑還是市場最愛,養黃魚在大陸已橫屍遍野,到處可見,也不值錢;馬祖能夠在海域以鉤釣再箱網繁殖成功的話,不要說在地有需求,賣到對岸也很方便。不過,養殖很專業,海上的不確定因子太高,尤其技術部份有待克服,經驗有待累積,研究更要不間斷,才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