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通步步維艱 取決於兩岸政策

  • 2005-09-20
 隨著兩岸會談層級拉高,金馬小三通議題變大了,國內在野黨於實地體驗後強調,受到人為的障礙阻擋,將致力改善不合理現況;對岸中央級國臺辦及省級黨政高層亦在場感受亟待配合解決的事務,有助於雙邊互通之執行。兩門、兩馬之路,走得很辛苦,艱辛的是,兩岸意識型態短期無法化解;痛苦的是,雙方政策法令無法鬆綁,固然是需要過程,但是耗費太多成本、資源,值得雙方深思。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今年大陸「搭橋之旅」後,再度率黨團出席「兩岸民間菁英論壇」及廈門訪問行程,行前曾表達循小三通模式返台,我中央不准。該黨團申請小三通返台的目的,是要提醒政府有關人民的需求,繞道香港、澳門浪費時間和金錢,就是浪費國力。
 在上海舉行的「兩岸民間菁英論壇」主要是針對經貿正常化與對方集思廣益,特別以台灣的觀點,討論未來包括上海、香港、台灣等地的「經濟金三角」關係,也希望兩岸都能在經濟互信的基礎上,進行垂直與功能的整合,讓台灣實力在國際市場延續下去。
 「經濟金三角」目前還缺台北和上海的交通,因此,親民黨推動兩岸試點直航解決,也推動兩岸自由貿易區,但自由貿易區牽涉的法律很多,很難立即達成,因此,才有先從金馬澎離島先行試辦的構想。自由貿易區在金馬澎離島比較好做,同時離島的經濟也的確需要提振,如果試辦對離島經濟有助益,也可促進兩岸交流,進而達到兩岸雙贏。
 在野黨廈門之行,凸顯小三通及直航議題的重要性,並藉與大陸中央國台辦及省級黨政最高層座談,不但直接面對面會談、表述現況及亟待突破事務,也是小三通五年來研商會議最高層級的一次,當有助雙方交流與互動。
 以國人無法從金馬出入大陸,「繞個彎」是許多台灣企業每年在人、貨交通上將耗費很多成本,也造成台商企業的嚴重問題。許多台灣工廠遷廠到中國為例,說明小三通與直航的重要性,政府不要因政策問題,造成企業因產業條件不足及業務需求而紛紛出走,等於耗費台灣成本。
 兩岸小三通,船已直來直往,人卻做限制,毫無實質意義,親民黨團親身體驗後,已公開表明在這個會期,將就小三通不合理現象,推動修改小三通相關法律和規定。
 針對大陸部份,我地方政府提出促請對岸福建落實每日百人遊馬祖、開放黃岐為兩岸通航口岸等議案,對岸省級黨政最高層首次參與,也聽到了真正的聲音。
 小三通五年來,雙方對話,大陸以福州市級為交涉窗口,經由此次會談,聲音直入省級及國台辦,表達我方的需求及對岸配合事務,讓兩馬通航更順暢。
 以福建每日百人遊,價格偏高是原因之外,組團意願不高,也在於對象及範圍受限,限由半官方成員組團成行,難以提升人氣,我們呼籲對岸福建開放一般大陸民眾自由參加,相信不會如此冷清。
 再者,開放黃岐為通商口岸,不在於該口岸設施及人員配套不足,而是馬尾也不願將此利基拱手讓給黃岐,成為「地利之爭」。其實,只要對岸認為有利兩岸互通,一個下令即可促成,所以,最大問題還是在於人為障礙及意識型態。
 金馬小三通走得順暢與否,商機活絡與否,主導支配權都不在地方,在於兩岸主管部門,我們只能盡力在邊緣上游走,耕耘互信基礎,並以最大誠意與對岸互動,希望有所突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