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是一個根本的改變,國際知名詩人鄭愁予在完成離島人文對話之旅後,發表新作「三角形的波浪」,強調金、馬、澎是兩岸文化的三角平台,也是和平的平台。我們在海峽兩岸意識型態仍然存著極大歧見,希望這三個島嶼真正扮演發光體,以群體的力量共同激發能量,為兩岸帶來信心、平和、歡樂。
長期旅居海外的詩壇大師鄭愁予,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曾獲國家文藝獎得主,並是國內票選為當代最受歡迎詩人,他是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今年落籍在祖先曾從事反清復明的金門,傳為文壇佳話。
在落籍金門之後,他從金門為出發,認為中國開發台灣最早自澎湖、金門起點,並以結合馬祖等三個離島,做為海峽平台,這個平台以文化連結,消弭兩岸之間的紛爭。
鄭愁予的願望是推動這三處離島串起文化平台,認為三個島群是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價值守護者,不妨認定是世界性的,先人討海的精神,使後代直立起來,而且奔跑,沖激邊岸乃成為浪潮,潮平兩岸隨之開闊,乃成為平台,文化的平台、和平的平台,推動海峽兩岸永久和平、對等、合作。
他的「三角形的波浪」詩作,除蘊涵深層的意義,取名也不愧是大師之作,意境表達貼切。
以三角形來說,指的是金門、澎湖、馬祖連結成三角,而且這三個群島均為四面環海,島嶼是海洋的中心,波浪是海島的宿照,尤以討海人自古以來是以生命搏鬥養家活口的波浪,使歷史在驚濤中延續。鄭大師這個詩作,描述雋永深切。
兩岸自開放以來,雖然雙邊互動頻繁、交流密集,但是雙方存在的意識、價值取向,卻不因頻繁、密集而融入,反而因信任度不足,而使諸多政策無法推動及落實,造成兩岸漸行漸遠。再說,兩岸小三通的推動,也是障礙重重;以最具歷史淵源的兩門、兩馬亦是窒礙難行。
總的來說,兩岸的問題,都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思維、觀念,這也是兩邊最大的差異,這個差異不是完全靠互動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法、觀念、態度的轉換,這種轉換是要用深層的文化面去影響,才能逐漸化解兩者之見的歧見。鄭愁予大師推動金、馬、澎為海峽兩岸的文化平台,我們希望用共同力量來催化、揮發。
金、馬、澎「三角形的波浪」的深層影響力
- 200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