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海上交通工具運用方案

  • 2005-12-14
 以現有此間的海上交通工具,雖稱不上完備,但尚能維持輸運,目前待重新思考方向,一個是調整臺馬輪航線,如母港移回馬祖;一個是島際間、兩馬間船隻任務分配及相互運用;一個是連江壹號有無修護之效用。
 牽絆馬祖海上交通,霧與浪是最大的變數,尤以入冬之後的東北季風吹起,海象惡劣,除停航造成不便之外,暈船之苦也是旅客心中的陰影;所以,每逢冬季之時,台馬及島際間航報安排調度、紓運,總是多了一份準備。
 現今,台馬之間有臺馬輪主跑、合富輪為替代,在天天開船之後,固定航報為「先東後馬」、「先馬後東」單雙日交叉運行,除今年夏季期間為解決對外交通及帶動東引觀光人潮,曾試辦「東馬東台」,東引民眾反應極佳,在暫停之後,在地仍然希望繼續實施,但因交通部門站在整體考量,再列入規劃評估。
 變革思考就是一種新的操作策略,交通部門為改善對外及島際間交通,也不斷尋求新的方案,評估在現行的臺馬輪航行路程可否重新調整「馬-東-台-東-馬」,等於說把母港移回馬祖,臺馬輪停靠在地方,由此間發船。
 當然「馬-東-台-東-馬」繞一圈的航程,對外交通也好,東引往返也好,極為便捷、流暢,不過也得重新思考窒礙難行之處,如船隻加油、成本負擔、作業變動等諸多問題。
 再說,島際間的海上交通工具,有較大的順風、金龍、閩壹、閩貳,搭配兩馬之間的運輸需求,四艘船隻運用理應不是問題;若合併使用,不但各方成本相對減少,公家船省開銷,業者船也省錢,並在調度上更加方便、靈活。併聯運用,不是所謂獨占,而是調配使用,一則使船隻有效利用,二來節省開銷。當然,在併聯上也有複雜、棘手之處,要看各方業者是如何思考、定位。
 還有是連江壹號修復效益性,離島民代迭次建議修護,並改善省油航行,交通部門對連江壹號的修復也作過評估,也繼續向中央爭取。至於,五百噸船隻的建造,以現有船隻量或連江壹號有修護的話,功能性有待商榷。以海象惡劣時,五百噸船隻仍然不舒適,只是提升開航率,再者是經費原本爭取不易,勢必產生排擠效應。
 為了改善海上交通,縣府在思考規劃之後,以徵集公眾意見,曾於今年六月推出「承租合富輪經營」、「臺馬輪雙向夜航」及「修復連江壹號」三個模式之評估;雖然各方說法不一,看法也不同,不過,在異見中也獲得各方寶貴意見,最後推出試辦臺馬輪「東馬東台」新航程。
 公部門以公共議題丟出討論的操作手法,的確跳脫傳統單向決策的框框,交由長期往返的經驗者以及實際熟悉船務者共同討論,不但可廣泛蒐集各方寶貴意見,也易得到大眾認同,最重要是可以尋找新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