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風雨,才有美麗彩虹,在二○○五年歲末前夕,馬祖國內商港福澳碼頭區第一個船席試靠成功,令地方政府及施工廠商均感興奮鼓舞,我們期待在民國百年內,擔負兩岸海運轉運中心,成為閩江口外的小香港。
國內商港的規劃,起於馬祖在新舊世紀交替的發端,為配合推動小三通之轉運中心需求,改善台馬間海上交通運輸,促進馬祖地區之發展,並配合馬祖國家公園之設立,發展觀光休閒旅遊設施,於民國八十六年初完成「馬祖國內商港可行性研究規劃」,經行政院同意並公告自民國八十七年元月一日起將馬祖南竿福澳、北竿白沙、西莒青帆、東莒猛澳、東引中柱等五處碼頭指定為國內商港。
這項涵蓋四鄉五島的碼頭工程,以福澳碼頭區為中心港口,於民國九十年底舉行開工,民國九十一年正式動工施作。這四年來,地方政府基於長遠發展與需求,以及施政延續性,在施作期間雖遭遇重重狀況,努力克服困難,使其順遂推展。
海事工程極為艱險,狀況頻仍,地方政府著眼工程能予順利,施作一有問題,即予瞭解,有狀況協助排除,希望的是商港能夠早日成形,帶動地方海運的升級。
以福澳碼頭為國內商港之中心港,經過四年施工,樣貌已大致成形,完成之後將有六個船席,可供一萬噸以下的大船停靠,將來小三通擴大貨運轉運是最佳港口。
目前福澳港深水碼頭,在民國七十年代完成之後,僅能供一艘大船靠泊,一船未離席,另一船就得在外海排隊,在時間效益上不合需求。過去不覺得壅塞,現今船變多了,遇上卸載時,他船等候極感不便。
船隻增加是必然的,船隻噸數變大也是趨勢,除了固定台馬客輪之外,軍艦、兩岸砂石貨船往返也是頻繁,尤以小三通擴大後,大型貨輪出入更不可免,有寬裕空間給予使用,總是順暢。
規劃腹地也好,設計空間也罷,有剩餘總可預備未來需求,如同停車場地的興建,寧可加多,不要縮減,等到將來不足運用再予建置就更加棘手了。福澳碼頭區有六個船席,以現今流量,或許太多,但是在民國一百年內或以後,將來小三通擴大至貨運,即可派上用場。
國內商港的運作推動,這四年來,除福澳碼頭之外,北竿白沙、莒光青帆、猛澳、東引中柱碼頭也相繼施作、完成,地方政府對各島港埠整體推動、執行也是列為重點施政。
商港的施作,最直接的效益是港埠作業升級,間接的是促進新生土地利用,提高經濟價值,進而帶動繁榮。四鄉五島的碼頭區全部完成之後,以福澳為樞紐再擴散,配合未來兩岸貨運轉運,有它發展的利基。
福澳國內商港靠出馬祖海運一片天
- 200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