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外環境的變易,金馬的定位、走向,在體制變革後,外界多有討論,最常提到的是規劃金馬為免稅經濟特區、非軍事化區,這不是不可能,只是現階段仍存在問題,最後還是取決於兩岸政策、關係的穩定及發展性。
中國大陸崛起,不但影響全球,也深深影響台灣及金馬未來,所以,兩岸關係、動向,台灣不能不面對,金馬更是息息相關。
在金馬軍事重鎮角色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兩岸小三通,以及觀光大門敞開,它的轉型,牽動著未來的發展。
金馬與大陸小三通之後,成為兩岸轉運平台,金馬希望升級為轉運中心,以活絡經貿之外,若再建構為免稅經濟特區、非軍事化區,以取代香港、澳門,金馬兩地的出路更加寬廣。以目前的兩岸政治氛圍,以及中央意識型態的差異,仍存在諸多問題待解,所以短時間內很難有大的突破。
針對非軍事化區,國防部的一貫版本,建議金馬規劃為「免稅經濟特區」,就促進地方繁榮而言立意甚佳,惟「非軍事化」建設涉及國家戰略、政治、經濟與外交等層面,範圍甚大,有賴專家學者與地方人士共同討論;然就時機而言,以目前兩岸情勢狀況(中共仍不放棄以武力犯台)下,尚不宜全面開放。
就軍事戰略層面言,國防部的說法是,未來金馬外島地區組織與兵力結構規劃,將以「戰略觸角」為目標,發揮「預警、觸角」功能,適切調整兵力編組;並持續朝「增加火力、機動力、打擊力取代兵力」之方向策進,以維持外島總體戰力不墜。
有關開放第一線離島建議,國防部認為,俟「精進案」進度、兩岸形勢及全國共識等相關客觀條件成熟後,全力配合行政院政策移由地方或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
至於,免稅經濟特區,財政部則持涉及我國關稅稅制及稅政,影響層面甚廣,可能衍生的問題甚多,認為目前不宜採行。一、從法制觀點,稅捐減免,應就整體稅制、租稅公平及財政收入等方面作通盤考量。二、從稅政觀點,目前消費性商品如電器產品、菸、酒、汽車及農、漁產品之關稅稅率仍高,若將金馬規劃為免稅特區,除將破壞稅制及造成租稅不分外,恐將引發走私誘因,將免稅商品回流台灣本島,賺取差價,如此對國內產業將形成不公平競爭,甚至扼殺國內產業生機。
理想歸理想,總要回歸實際面,以現階段的狀況,非軍事化區、免稅經濟特區,仍存諸多爭議,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所轉換,除了兩岸關係進展之外,國內也會有不同聲音。
此時,金馬最切實際的是小三通的範圍,希望中央不要自設門檻,放寬人、貨中轉,將金馬建構為兩岸轉運中心是最佳方案。
金馬非軍事化、免稅經濟特區 要看大環境
- 200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