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海運策略調整方案需要各方配合、體諒

  • 2006-01-16
 在不能改變地形,更不能改變天氣的狀況下,馬祖對外交通因霧鎖山頭,空運受困,突顯海運的重要性,尤以海島的特性,海、空運均不可缺,浪大由空運輸運,霧大則由海運輸運,所以,今年地方重新思考海上交通工具運用方案及策略規劃,值得支持,大家也要多予配合、體諒。
 過去坐船的年代,大家沒有在意天霧造成生活不便,南、北機場啟用之後,受限場站設施不足,霧氣籠罩時,才深深感受搭機的困擾;同時,明顯發現地方霧季朦朧天日長且頻繁,牽絆台馬往返是最大的變項。
 為改善對外及島際間交通,地方政府因應空運未改善前,在目前海運尚能擔負輸運下,思考從現有海運工具做最有效運用,如船隻任務分配及相互支援使用;並在航程、操作上做策略性調整、規劃,發揮實質的功能。
 去年五月,交通部門為徵集公眾意見,以公共議題方式丟出討論,推出「承租合富輪經營」、「臺馬輪雙向夜航」及「修復連江壹號」三個模式之評估,交由長期往返的經驗者以及實際熟悉船務者共同討論,不但廣泛蒐集各方寶貴意見,也得到大眾認同。在彙整評估之後,採臺馬輪雙日「東馬東台」新航程試辦二個月。
 臺馬輪雙日「東馬東台」新航程,的確帶給東引的便捷,在試辦結束後暫停,至今,東引民眾仍希望予以恢復。
 航程排定,當需以整體考量為原則,調整時也要有適應期,更重要的是旅客要給予配合、體諒,因馬祖四鄉五島,亦要兼顧偏遠不便的島嶼,如東引交通需求。搭東引小白船對旅客感受皆是心有餘悸,尤以冬天東北季風,人人視為畏途,許多旅客也深刻體會東引住民長期坐船的苦,調整臺馬輪雙日東馬東台航程,雖帶給一般旅客在雙日搭船赴台時增加航程時間,晚到基隆,大家要予以諒解。地方資源有限,人人都本位,不作一些犧牲,對地方整體發展的內耗則是負面的、不利的。
 去年底,交通部門再思考規劃,一個是調整臺馬輪航線,如母港移回馬祖;一個是島際間、兩馬間船隻任務分配及相互運用;一個是連江壹號有無修復之效用。
 臺馬輪母港移回馬祖而言,規劃今年三月試辦,這項策略調整,一是在風浪大對台停航時,可以行駛東引,甚至莒光;二是減少在基隆靠泊費用;三是有霧空中交通停飛時,臺馬輪可配合輸運。
 以現有島際船隻併用來說,較大的順風、金龍、閩壹、閩貳,除搭配兩馬之間的運輸需求,四艘船隻運用島際理應不是問題,若併用成功,連江壹號減弱修復效益性、功能性。
 在公部門不斷思考、規劃海運航程、工具運用,其用意是在改善海運交通及現有資源功能性的發揮,不過,在調整實施之後,還需要大家支持、體諒、配合,不宜只求自己的便利,而要小程度的犧牲,換取所有人的便利。
 以霧鎖南竿四天而言,先東後馬的臺馬輪十一時離開福澳開航,若能延後一小時,等小三通船到,讓台商及旅客銜接搭上返台,不但給予方便,也可紓解機場候補人潮,甚至活絡小三通往返。所以,體諒、配合也是改善交通所做策略調整方案的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