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都在拚經濟,除台灣各縣市之外,大陸各省份也在搶區域性的經濟發展。中國福建省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思,於去年十月被中共列入建議文件書,經媒體披露之後,福建省信心大增;胡錦濤十五日突訪廈門,外界預測顯然有為此計畫背書的味道。不過,以兩岸的目前情勢,一個巴掌打不響,依金馬角度來看,大陸福建應先朝務實面規劃,先把小三通、小額貿易搞大,才是現階段最直接的效益。
在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為力求突破,奪得兩岸最佳的經貿平台,從一九九五年福建首次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二○○三年九月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可看出福建經濟發展策略的轉變;做為兩岸「前線」的福建數十年來經濟發展一直受到滯礙,八○年珠三角靠特區政策闖出一條路,九○年中共又將重點轉向浦東,好像永遠輪不到福建。「三通」遲遲不通,也導致福建多年來雖享特殊政策,但總無法大鵬展翅。
大陸福建方面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規劃的原始構想,在於面對南方的珠江三角洲與北方的長江三角洲的快速發展,福建領導人意識到再不發展,將造成「兩大之間難為小」的經濟發展困境。
如今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則明確指出是以福州、廈門為中心,以閩東南地區為主體,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汕頭的台海西部海域與陸地。把「繁榮帶」上升到「經濟區」,顯現對區域定位的認識,可發揮對台優勢,並和兩大三角洲分工協作。
不管面對長三角、珠三角,或西部大開發、東北工業基地振興,福建提出這一發展構想,顯然不甘被「邊緣化」。不過至今,外界只知福建有海滄、杏林、集美、馬尾四台商投資區及廈門特區,卻不知西岸經濟區主要布局及政策為何,福建也尚未做好全面規劃及發展藍圖。
五年小三通的效應擴散,並在中國大陸沿海各省競爭力的驅使下,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計畫,就是要有效地整合兩門、兩馬資源,共同應對兩岸經濟全方位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試驗,使之成為對台貨物貿易通道。
問題是目前兩岸意識型態的率絆,大三通還要時間等待,所以也是「海西」規劃最大石頭。我們希望對岸表示福建對「海西」的構思,可以做長遠規劃及目標,最實際的作法,還是把小三通的餅做大,才是前進「海西」目標的踏板。
先做大小三通的餅,才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開始
- 200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