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開放、在地管理 小三通是最佳兩岸口岸

  • 2006-01-18
 中國的崛起,影響全球的未來,兩岸之間的關係,也影響台灣的未來,小三通的興衰,更影響金馬的未來。大陸在小三通第一個五週年,擴大舉辦系列成果活動,我中央卻低調處理;不管大陸是宣傳統戰意涵也好,或與實質的成效差距也罷,至少具於開放、主動的作為,而我中央政府仍受意識型態牽絆,處處自設門檻,致使金馬失去時間、空間的優勢。
 隨著環境、潮流改變,近年台灣又在政治內鬥、經濟不振的狀況下,企業紛紛西進,人民就業困難,工資降低,在全國一項問卷中,有六成以上的就業人士認為到大陸工作比較有發展,同時有一半以上的人,也傾向對大陸開放,但執政黨仍採緊縮政策,與民意期待落差甚大。
 在小三通實施以來,金馬人士一直倡議在大三通未實施前,先把小三通做大,既不影響主權爭議問題,也不致造成台灣太大流失,同時也活絡金馬的發展。
 平情而論,我中央政府對兩岸政策緊縮是不智的作法,翻開中國歷史,從明、清時代海禁,到最後仍擋不住內地湧台人潮,主要是為了謀生;今日台灣經濟狀況不佳,人民自然會尋找出路。
 歷史是一面鏡子,陸委會如今緊抓不放,處處設限,十年、二十年後,他們再看看小三通的歷史紀錄,會貽笑大方,竟然在二十一世紀還如此對大陸進行圍堵,這種封閉的思想,不是民主國家該有的現象,應要有大闊大派的作法。
 以人員出入而言,一年百萬人次以上出入大陸,繞道港、澳,把錢送進別人的口袋,為何不送給金馬口袋。
 以貨運來說,第三國的船隻,或是繞了別的國家一圈再進入大陸,不但花時間,也把人民大把鈔票送出,以金馬現有的口岸轉運,不是最有效開放、最積極管理的做法。
 以小三通的兩岸優勢平台,大陸需求人才孔急,若准許大陸在金馬徵才,台灣各專業人士需要工作者,不是統統跑來金馬應徵,一則增加就業機會,也帶動金馬旅客人潮。
 總之,我中央政府的思維,恐現在狀況是企業一心遠去大陸,若再開放,那還得了,其實是錯誤的,應該要轉個彎,因為現今堵也堵不住,不如區域開放,就地管理,金馬小三通就是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