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出路 要保育也要建設

  • 2006-01-19
 建設與環保,兩者不可偏廢,共取一個平衡點,在必要建設時,把破壞降至最低程度,我們也不能一味固守原貌而失去發展,尤以馬祖在先天條件不足下,沒有進步建設,無法提供海空便捷交通,充足水電供應,必然流失優勢競爭力,民眾生計若陷困頓,縱然好山好水,而沒有好生路,如何叫民眾安居樂業。
 國內媒體昨紛以「美麗天堂失色,六離島水泥化」、「離島建設基金變成離島破壞基金」以及「偏重硬體,離島變水泥島」大幅標題報導,台灣及離島環保聯盟團體十七日在台北區域論壇提出批判,以環境保育角度,強調不能忽略天然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以離島建設立場,沒有基礎的公共建設,必定在競爭中被淘汰而走向沒落。
 在相關報導中指出,從澎湖到馬祖離島一向被國人視為「美麗天堂」,但環保團體強烈訴求在離島大量施工,擴建港口、拓寬公路,導致水泥化;金門因酒廠大量超抽地下水造成水井鹽化,蘭嶼現代化建物快速取代達悟族地底屋,自然和人文都走向毀滅。六大離島環保團體串聯組成離島生態環保聯盟,要求政府不要再複製台灣經驗。
 還有在報導中,以列舉金門、蘭嶼破壞情況較為嚴重,馬祖部份認為國內商港、珠山電廠及后澳水庫,使南竿北面海岸消失。
 以國內商港而言,在兩岸開放及體制變革,金馬走向轉型,沒有良好的港口,如何做為兩岸小三通擴大的中轉口岸。以現有碼頭,僅供一艘較大的船隻停靠,多一艘就要排隊等候。現今完成S2碼頭並試靠成功,不必為等候船席而煩惱。
 以珠山電廠來說,不論是生活需求升級,或是觀光的需求,沒有電力如何啟動建設,以現有電廠無法提供至民國百年以後的大幅成長用電量。若缺電,觀光客必定裹足不前,還有機場、港口的需要,缺電將是進步的最大石頭。
 以后澳水庫的興建,現代人不可一日無水,說是節約用水,現在生活已習慣如此,沒有水,不要說遊客嚇死,連在地的人也住不下去。隨著用水量大增,在地方又缺雨的情況下,除海水淡化、雨水截水池之外,水庫還是最大保障。
 至於,離島建設基金自民國八十九年間,為整體發展及保障離島權益,政院成立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並編列基金,並自九十一年起政院編列每年卅億元資金,除支應金、馬建設及需求,以彌補過去近半個世紀的金馬建設不足。這四年來,對地方重大建設推動具有實質效益,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功能與價值。如今,也已作了修正,未來「補貼」離島地區硬體建設經費將大幅降低,例如九十五年度的三十億離島建設基金預算中,硬體建設經費已刪減為九點五億元,另外二十點五億元,改以「投資、融資」等具收益性項目,鼓勵當地發展觀光產業。
 建設重要,保育也一樣重要,當然在建設時以不破壞為大原則,如監督工程與開發、生態工法,在兩者之間取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