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在變,不但觀念要變,做法更要變,以地方農漁業來說,在漁業資源等待復育之同時,配合休閒漁業的開發已漸成雛型,而在農業產銷結構轉換之當頭,結合生態旅遊的規劃亟待建立,為馬祖農業出路找到第二春,也可為地方觀光品牌加分。
馬祖的農、漁業兩相比較,有所異同,相同的是外在環境的瓶頸,漁業因近年不當濫捕致使各地魚類生態破壞,加上大陸漁船濫炸、電魚,地方海域資源枯竭,過去魚蝦滿倉的豐收景象已不復見,此時唯有等待復育,讓魚兒的生命重新在四鄉五島跳躍、舞動。雖然,近年撈捕作業沒落,但是配合觀光旅遊的興起,民間休閒漁業逐步開發,如娛樂海釣船、賞鷗船等加入;由於休閒漁業船隻管理及證照申請,中央法令規定嚴苛,以及冬季海象不佳等因素干擾,尚未形成賣氣。農業發展是因近年受到外來蔬菜侵入的影響及駐軍部隊裁減,消費力削弱形成產銷失衡。
至於,地方農漁業不同的是,漁業資源復育不易,需要時間之外,還不容二度破壞、汙染;而農業生產資源不是問題,只是銷路受困。在兩岸小額貿易交流頻繁之時,不但魚貨、肉類輸進之外,蔬菜也在行列中,因多樣價廉,直接衝擊在地蔬菜生產,再加上近年部隊縮減,早期以部隊為主要的消費力也大幅削減,使得傳統的農業型態面臨存續絕亡的危機。
地方農業生產資源,如冬令的蘿蔔、大白菜、高麗菜為馬祖三寶,不但是送禮的最佳選擇,更讓在台的親友、長官感受溫馨、貼心。贈酒、送魚已是大眾化的禮品,送上蔬菜更能表現禮輕情意重。
地方冬令蔬菜三寶,因馬祖緯度高,冬天寒冷,尤在風霜季節,蔬菜甜度、脆度絕佳,其知名度也很高,過去除公部門製作禮盒包裝送禮之外,民間業者在輔導、鼓勵之下,也已推出禮盒,送禮體面大方,也刺激消費者購買意願。因應地方觀光旅遊的推動,在地的農產品出路也要轉個彎,思考在部隊人力銳減,轉向觀光遊客做為最大的消費族群,並規劃休閒農場、農產加工及行銷,以迎合市場新脈動。
此時重新思考、規劃的步調,除政府公部門推動之外,民間的配合執行更為重要,如
馬祖傳統賣菜攤要轉型了
- 200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