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農產品先與愛之味合作開發是新的出路

  • 2006-03-07
 地方農產品加工新的模式,規劃先與台灣食品企業合作生產,再轉移技術及引進設備,這項做法不但務實,而且符合現況,值得農政部門推動及民間配合,並同為馬祖農漁加工產業開出一條新出口。
 隨著觀光大門打開,消費族群轉換,以及地方產業的發展,縣長陳雪生對地方農漁業的出路,積極推動加工化、休閒化。在漁產加工輔導之同時,地方政府也大力推廣具開發價值的農產,以大白菜、蘿蔔、高麗菜為例,今年坂里創下新紀錄,不但產量增加,也賣得火紅。
 坂里今年成功的案例,地方政府除再擴大明年產量及禮盒包裝之外,縣長陳雪生即提出走向加工產品的構思,獲得農友的認同與支持,他並進一步展開觀摩及洽談,以行動證明決心及作為。
 加工產業需要專業技術及設備投資之外,還需量產、業者的配合等非短期內可以促成,因此,先採取國內大型食品企業合作生產及協助開發,是最捷徑的一條路。
 這項合作生產,第一受惠的是保證價格收購,只要我們量足、質佳,加上高知名度及合理利潤,就具有競爭力;再者是農友不必擔心菜賤傷農,第三是大型食品企業若打著來自馬祖的農產,這是最大的價值。
 地方規劃第一、二年先由代工,也是最實際做法,憑心而論,以我們現在條件及受限環境、技術等,即投資加工設備,的確有太多窒礙難行之處,也非民間所能承受;而交由代工,是先不花一毛錢就可換得經驗、成效,亦是最划算的事。
 另外,即使現在就規劃引進加工設備等,至少也要一、二年時間,如今利用這個草創期交由專業公司代工生產,一點也不影響期程。
 為同步推動未來加工設備,把產業留在馬祖,當是我們最終目標,地方政府也已有步驟,除將與農友討論之外,亦責成農政部門與合作企業做進一步的協調。
 馬祖因特殊氣候,大白菜、蘿蔔、高麗菜早有名氣,地方政府推動成為醬菜加工,是值得的做法,先採代工生產再落實在地產業是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