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風光一時的介壽商場,隨著環境的轉換、歲月的流逝,沉寂就像寫在斑剝的牆面上,從戰地政務時代至地方自治年代,落寞一樣刻劃在裂痕的木窗上,今年配合介壽商圈改造計畫,首次進行外體牆面修繕及招牌更新,希望給予新的面貌,也能帶來發展的春天。
民國六十年,山隴介壽堂啟用,同年介壽商場十四間公有社區進行興建,電影院加新式店面,成為馬祖黃金地王,山隴人稱該區以間數「十四間」定名,到民國六十四年加蓋八間(華盛眼鏡行一排)。
到七十年代,因地方漁產收穫逐年減少,台灣輕工業起飛,工廠需要人力,馬祖遷徙熱潮形成,商場的光環也逐漸褪色;之後各村社區相繼設立,山隴廣場店家也不斷更新,商場魅力更形折損。
介壽商場屬公有財產,屬地方獎助學金管理委員會所有,每年的房租孳息作為嘉惠學子之用。
它的沒落,除外在環境衝擊之外,也在於屬公共產,在修建或變更上有它的困難,在戰地政務時期,就曾醞釀打掉重建,但又牽涉基金會財力及店家住戶權益等諸多複雜因素而難以牽動。
至戰地政務終止,實施地方自治,介壽商場的老舊問題還是困難重重。地方政府配合介壽商圈改造計畫,首次將三十五年後的外牆給予全面修繕,這四年來在有限經費下,也有逐步改善,如階梯興建、休閒設施的增添等。
在地方各社區協會成立,進行家園改造之際,介壽商場店家住戶也極為關心商場改造,這次修繕牆面及招牌更新,建設部門也與住戶、商店共同討論決定,包括牆面的選色、招牌的樣式。
商場興衰,固然與外在環境影響最大,但如何在困境中走出自我一片天,除政府給予周邊設施美化及修繕工程,重新塑造整體街區風貌之後,店家住戶的集體意識才是重要關鍵。
社區的集體意識是店家住戶自發自覺,經由共同參與-共同討論方式,找出重振風華的有利方案,一起來推動、配合。
以商場區塊利基而言,具獨立區塊,在南竿各商區中,還是有它的潛力,如發展觀光夜市也是理想的區域。以社區組織來說,透過社區共同參與方式,成立協會組織提出再造計畫,爭取專案經費執行,具有群體力量。
店家自覺、自發性,是走出陰霾、沉寂的第一步,我們希望在外在新裳換裝之後,內在的店面也予重新粉粧,社區內的環境並予淨化,以給外界嶄新的容顏。
給予介壽商場新的期待
- 200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