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便當大戰看在地競爭優勢

  • 2006-04-18
 以服務、精緻為導向的消費時代來臨,民間傳統經營型態、理念及手法,必須再向上升級,才能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同時,重新評估在地性的消費市場潛力,也才能叩準商機脈動。以7—11便利店進駐馬祖,傳出每日便當銷售量,創下該公司全基隆店的總和,值得我們轉彎思考。
 自7—11便利店登陸馬祖,這兩週來賣得最火紅的是便當,以台灣、金門、澎湖各店的開張例子,一個禮拜即退燒,但馬祖還是高燒不退,每日來多少就賣多少,而且排隊搶購。
 外來的冷藏便當熱賣,也衝擊了在地簡餐、便當店,數量掉了一半,雖然兩週後有回流,但是市場瓜分是必然的。
 以便利店的便當,在台灣各店一天最好是賣到二十多個,有的七、八個,但7—11店全國四千家,數量還是很可觀,而馬祖兩家店卻是全國冠軍店,連總公司都不敢相信。據悉,馬祖店每天需求不斷增加達到數百個,總公司仍作數量控管,主要是擔心沒飛機,放在基隆區賣不完,因馬祖屬基隆區物流範圍。
 便當造成火熱搶購,一般人認為只是好奇、新鮮期,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消褪,其實不然,以馬祖選擇食品較少的環境下,仍然有它的市場佔有率,原本一天預估是五十個滿點,沒想到卻是六倍以上的量,而且買不到的人還很多。
 它造成歡迎原因,除大家覺得新鮮感之外,口味、衛生也不錯,最主要是外食人口很多,現在一般小家庭,大人、小孩買個三、四盒也不過二百多元,售價也不貴;不過,以現做的便當口感、菜飯量,應該還是可以維持局面,只要花點心思,力求精緻、營養、服務,消費者回流也是必然。
 在地便當的製作,評價不一,近年雖有進步,可是消費者滿意度不算高,不然,超商店的便當不會拉走一半以上客源;所以,我們業者要重新思考,如何奪回市場,按正常評估,冷藏微波便當,抵不過現做便當的優勢。
 我們提出幾點建議,第一、不要低估在地的消費能力及消費品味,在菜色調配要多花心思,不能千篇一律;第二、米飯的品質要好,不必為了省錢而不使用一般米飯材料;第三、附湯的服務來取勝,現在都是用飲料取代,這是最失敗的服務,不但要調配可口湯頭,還要多樣化;第四、盛裝紙盒要講究,看起來覺得安全、衛生,而且有質感,不是一般紙盒餐具,上面是透明塑膠。
 有競爭,才會思考,也才會升級,對在地消費者、遊客而言是正面的,對一般業者雖有陣痛期,但就經營理念、手法來說,是衝擊,也是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