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字體之別 不必要涉及政治化

  • 2006-04-21
 自媒體誤作報導,聯合國將於二○○八年採用中文簡體字之後,引起各界廣泛討論,大家也擔心未來繁體字變成沒有空間,也似乎台灣地位愈見薄弱;國內輿論則認為,我們自己採擇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這則新聞報導是不正確的消息,但事實是自中共於一九七一年加入聯合國後,聯合國即已簡體中文做為唯一及正式使用的中文,不過,這三十五年來,繁體字也依然在國外使用,並沒有受到影響。
 其實,簡體字在兩岸分治之後,我國民眾書寫文字也常常使用較常見的簡體字,主要是求快、方便,因有的筆劃的確簡單,但大前提都是大家都可看得懂的簡體字。
 在兩岸開放交流頻繁之後,簡體字使用更加普遍,有的單個字看不懂,但連結成句,多少都可識別,只是習慣與否。隨著國人出入增加及台商往返密集,簡體字反而漸漸成為強勢文字。
 簡體字的特點是書寫方便,雖不具中國象形文字之美,可是有它的便利性;繁體字是書寫時筆劃繁雜,尤以小學生練習寫字時,遇上複雜的姓名,是入學時一大困擾,但是它具有中國歷史文化記載的基本面,且具象形之美,更有它的道理。
 在兩岸分開之後,中共改國號、改國旗,也改字體,同時兩邊各用不一樣以示區別的角度思改問題,如大陸採漢語拼音、簡體字,台灣就用特殊的拼音與繁體字,總之,兩者不一樣就是最大目的取向。
 文字是直接記載歷史與文化的紀錄,國內輿論也指出,只要無以計數的中國文史材料是用繁體字所表達,則繁體字就有它無法被取代的價值及功能。
 回首以往,中國大陸當年強制執行簡體字,也有它的損失、傷害,如中國文化吸收的斷層,迄今他們還在彌補,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大陸文化的一大折損。
 自誤傳簡體字要在二○○八年改為聯合國唯一及正式使用的中文,台灣教育部門為了學生學測是否使用簡體字而扣不扣分,也演變成意識型態之爭,這是台灣主持教育政策者最大的錯誤思考,我們不希望加入政治色彩,也不要以狹隘的心情去體認,誠如國內輿論所說,台灣自己的採擇才是最重要的實質意義。
 現在兩岸互動頻繁,文字相互使用、辨識反而更加有所交會,我們大可不必再去做一些無謂拒絕或是區隔,我們用我們的字,對方用對方的字,只要能相識,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