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代、村長二合一選舉看現象演變

  • 2006-06-06
 從立委到縣長、議員、鄉長三合一,再到鄉代、村長二合一選舉,地方也是越選越熱,不但鄉代參選爆炸,連村長亦是火花片片;而由這次基層選舉火紅,可以看出對比現象的浮出,地方公眾政治的參與度升高,另一個是民間對工作的尋覓度減弱。
 為了減少選舉密集及削弱地方派系的糾結,中央規劃一次性的地方選舉工作,並將基層的鄉長、鄉代選舉取消,鄉長改為官派,村里長則保留民選,所以,這次鄉代選舉,很有可能成為末代鄉代。
 地方基層參選雖火熱,不過選民承載壓力倒不大,主要影響性較小,選民選擇空間寬廣,也不致於受到層層人情包圍。
 這次參選爆炸,一則顯示的是地方公眾對政治的參與度升高,大家歷經大大小小選舉,對公共政治運作、地方事務有所瞭解,有了瞭解,進而產生興趣,有了興趣、熱誠,自然帶動參與。參與是關心、期許、使命感的呈現,也為地方民主政治注入活力,公共事務添入動力。
 大家對政治參與度升高,對地方而言,是個良性循環,藉由公眾共同參與,成熟度也會更深化、多元。
 至於,另一個現象的浮出,是民間對工作的尋覓度減弱,這也是我們深層隱憂的地方。在地方內外環境變遷之後,過去長期仰賴國軍廣大而固定的消費行業受到衝擊,民間在思考轉型之同時,也將基層公職選舉列為轉換跑道的選擇。由此現象,傳達的是就業機會的不易,以及改變創業環境的動力流失。
 另外,中央規劃鄉代選舉的取消,可能性不是沒有,從縣市長、立委、議員的任期調配至同步,朝向一次性選舉完成之外;據悉,今年起全國鄉代、村長的研究、車馬費均將依縣市財政狀況而定,所以,縮水是必然的,這個部份的調整,參選人的心理上要有所準備。
 鄉長的官派,不但減少選舉的項次,另一個是鄉代與議員的功能重疊,以及縣、鄉施政業務的一致性。現今,鄉自治在全國實施以來,已出現與縣脫節的狀況,反而對縣市區域整體的發展有所障礙。
 當然,參選人有它的自我期許,也有它的使命感,暫不論未來演變如何,服務的心志,希望是現在如此,未來還是如此,永遠抱著一顆熱忱的心,為自己鄉親流汗,為自己土地耕耘,一起打造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