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馬中降低入學門檻 落實「社區化高中」定位

  • 2006-06-23
 在大多數家長、學子心中,馬中已是第一選擇,對馬中而言,是榮耀,也是茁壯,對地方來說,是個利多,也是認同。以地方特殊環境、條件狀況,外界還是期待在制度之下,馬中調低入學門檻,朝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前進;再者,馬中是執行「社區化高中」理想目標,設有門檻,是否有所殊途。
 議會在第四屆第一次定期大會結束前夕,全體議員走訪馬中,就未達學測成績百分的國中畢業學生,也能走進在地的高中大門,與校方做意見交換。
 對於民意反映家長心聲,校方表示,可以感受家長心情,但招生有其制度,而且還有第二次基測,希望家長們多督促孩子們,把握最後時間多加努力,取得馬中入學資格。
 馬中成為大多數家長、學子第一選擇,這是大家一份接受,而被接受是榮耀,更是認同,對馬中創校以來是榮耀大事。回想,過去馬中在缺學生時,到台灣遊說招生,現今,不必愁困生源,印證馬中成功,也見證走得可長可久。再者,學生留在馬祖,對地方是利多,也代表人旺;不然,人氣蕭條,對地方發展、教育願景都是負數、減分。
 馬中被家長接受、認同,平情而論,有兩大條件,這條件除馬中本身升級之外,地方特殊環境也在加持。
 這兩大條件,第一是大學推甄、保送大放送,現在地方政府爭取有台大、政大、醫學院之外,台灣各大學門檻也大放寬,還有看到來自外島,大部份會以支援、體恤心情看待,降低設限而進入,不然,以此間高中畢業生考台大、政大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
 第二是誠如全體議員所反映,讓這些學業表現較不理想的孩子能進入馬中薰陶,以免到台灣之後學壞;因為進不了馬中就要去台灣求學,還要考慮到家庭經濟能力及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更擔心原本學習成就就不好的孩子,會因此誤入歧途;民代也認為這些孩子只是暫時不乖,要留在地區單純的環境慢慢薰陶,但也希望除了學校要多注意這些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之外,家長也該多給孩子們關心,也要負起孩子成績不好的責任。
 當然,國中畢業生階段,是最叛逆、也不懂事,更容易變壞的年齡,而家長心情不是說,每個孩子一定要有大成就,只要不變壞,就是最好「成績」。
 成績好壞其實在出社會的表現,也不是絕對,IQ高反而比不上EQ高,做人處事完全看態度、氣度。
 馬中被地方家長認同,代表學校蒸蒸日上;再說,馬中推動、執行「社區化高中」的定位、目標,按這個願景,說有教無類是太偉大,但與社區結合、提供教學資源,也應是最基本的精神。我們還是期待馬中能降低門檻,至於,以後成績不佳,該留級就留級,不能畢業還是留校再唸,但至少可以提供在地就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