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鎖店進駐馬祖之風向評估

  • 2006-08-03
 在觀光大門打開之後,台灣連鎖店進駐離島已是擋不住的取向,7-11店成功登陸並擴大版圖,諾曼國際咖啡搶灘跟進,就是風向的指標,這個現象也是馬祖商業轉型的寫照;不過未來引進的餐飲、購物連鎖店能否存續,還是難以論定,而最擔心的則是同質性連鎖店跟風,在消費人口不大的市場,業者惡性競爭,大家相互遭殃。
 7-11店的火紅,從南竿兩家到三家,再狂燒至北竿,依然人氣沸騰,只要班機正常,銷售量都是冠軍,不要說超乎在地業者的想像,連統一總公司都難以置信。目前只是在地的消費力,還不包括未來遊客的增長;同時,離島的莒光、東引不少鄉親到南竿遊玩順便帶回大批食品外,有的託請鄰居或是南竿親友轉寄。
 它的成功,也是在地新消費的縮影,主要在馬祖選擇性少,不如台灣餐飲店林立,而超商店的功能在於全天不打烊,購物便捷,在台灣一般人觀念,商品較貴,並非第一選擇。
 這家連鎖店熱賣,不少在地業者或當初有意開設者失之交臂,多少都感機會錯失,沒有抓住這個商機。以在地商機、消費環境,7-11店的引進,的確在北竿機場啟用之時就可開跑,反而延後多年。
 以7-11店在商品價格,與台灣一般店相比,是貴了一點,但與馬祖物品、食品相較,卻很接近,而優勢在於食品新鮮、多元及物品多樣,刺激大家消費,不少民眾說家裡統一發票好幾疊,體重也增加不少,如果沒有7-11超商,他們也不會有消費的念頭。週末假日,阿兵哥放假,去逛7-11就像回家感覺。
 不可否認,長期傳統商業環境、氛圍所致,地方大部份業者在投資上還是保守,欠缺觀察、思考;另外,在經營理念上也是一投資開張就要賺錢,其實也是錯誤的策略,應是先投資,穩定消費客源的心,以餐廳為例,一開始生意好,亂了品質,也亂了消費的心,最後冷淡收場。
 再者,民間商業經營除缺乏創新、創意、服務、品質之外,跟風也是一大弊病,你賺錢我就開,就算7-11店再狂賣,如果福客多、OK、萊爾富、全家再引進,大家一起倒,問題是消費流量就是如此,不如台灣廣大消費群,這點大家要做慎重考量,市場評估絕對有必要。
 連鎖店的確是速食社會的趨勢,有意開發的商家,可以思考肯德基、屈臣氏或是不同的餐飲速食,叩準遊客市場,瞄準在地消費力,則是最保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