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民間社區協會的能量整合、匯集

  • 2006-08-27
 在地的力量是帶不走,也搬不掉,更不是外力可以取代的,以地方各島觀光資源開發,民間能量的揮發才是無懈可擊,我們期待在馬祖旅遊招牌的打造,除政府公部門扮演火車頭角色之外,民間組織也能蒸發燃料、汽力共同形塑特色旅遊島嶼。
 以2006莒光花蛤節為例,活動的成功,外界對莒光居民拉抬旅遊名氣的共同心情及東莒社區協會動員投入,感受到住民匯集的影響力,也見證島嶼出路的根源力。
 過去軍管年代,廣大兵力一向是地方最大依靠,在長期仰賴軍方的環境下,無形中掩蓋了民間能量,久之形成被動、消極的心態。地方自治之後,曾恐憂失去兵力支援,而阻滯地方事務的推動,其實不然,這十四年來,反而彰顯民間力量崛起,成就的事項超越過往,有的更不是兵力所能勝任。
 在地的東西,不是外人所能承接,也不是外力所能支撐,它必須由在地人才能挑起,才能感受它的味道,所以說,在地的力量是帶不走,也搬不掉,更非外力所能取代。
 以在地旅遊資源開發而言,因它是具有歷史背景,有它的成長故事,不管是有史料記載,或是傳說,只有一起陪伴成長的人,才會瞭解、觸動,然後再賦予新的生命力,它才會產生輝光。
 再說,地方委外事務如計畫、活動,牽涉到專業性,當然交由專業組織,有的本土活動,交由外界傳播、行銷、公關公司,在程序上符合法令規定,但在實質涵意上卻是偏離原貌、精神,不是不會把根留在馬祖,而且活動結束,也等於活動歸零。
 我們做此論述,主要是外力缺乏歷史背景,感受不到內在的精神原味,縱然盛會熱鬧喧騰,燈光熄滅,附加價值也隨之湮滅;因此,鼓勵在地的民間組織必須做重新整合,大家拋除區域之見,或是自成門戶之侷限,各組織來個大連線,把資源、人力、經驗、智慧結合在一起,其力量更是銳不可當。
 民間組織在地方自治之後,紛紛相繼成立,散佈在各島、村落,我們建議先從聯誼觀摩、交流、雙向互動開始,然後再成立聯誼會組織,甚至設立總會性質,共同承擔本土性活動的策劃或執行。
 萬事起頭難,不過,以各民間組織運作經驗及熱心投入的成員,相信只要有心去推動,逐步建立互動的模式,聯盟的機制自然水到渠成。
 從聚落保存運動開始,到社區重造行動展現,再延伸活動執行,顯見各社區協會的能量豐沛,行動旺盛,只要點燃火種,散發火花就可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