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豪雨災後的山坡崩塌,經縣府積極推動會勘及善後復原計畫,中央已核定一億二千萬元做為復建補救,工務部門除採生態工法,以維景貌之外,未來在道路改善施作上也要顧及周邊山體及強化邊坡處理,才能避免山坡土石坍塌。
今年六月持續豪雨,創下近二、三十年罕見雨量,是造成山坡嚴重崩塌滑動的近因,在密集降雨,山坡地蓄水過量,山土鬆軟而沖爆;至於,坍方的遠因,也與過去兵工時代施工不佳及因道路改善在經費不足下,邊坡的處置無法強化所致;再者,早年造林的樹種,經半個世紀歲月而老化,在大雨沖刷下而根部鬆動傾倒,連帶坡地土石滑落等,所以,未來在護坡、水保工作有加強之必要。
戰地時期的地方建設,如道路工程皆由兵工施作,由於缺乏專業,在擋土牆部份,完全是土法煉鋼興建,經歲月累積後,強度減弱,再加上豪雨傾瀉,擋牆內的積水沒有出口渲洩,水壓加土壓,牆面倒塌,土石隨之崩落,其中以莒光最為嚴重事例。
為改善路面品質,以及提升生活水準,近年四鄉五島的入村道路、山線及海線幹道以及各景點的路段,都在全面改善、拓建,對地方整體景觀及旅遊品質都是加分。不過,由於經費爭取不易及各島需求殷切,因此,在經費運用上不得不做分配,同時,在施作上無法完全兼顧周邊的邊坡護防。
雖然受限於經費,工務部門在各地道路規劃改善,原則均以原路翻修為主,少部份在於拓寬,而拓寬部份也以人行步道增建為原則,主要也是避免邊坡滑動。至於,擋土牆的興建,也是儘量避免生硬水泥牆,在景觀、視覺上都是一種破壞;而大部份在拓建處以人行道釋出,給予行人行的權利外,大部份都以自然生態工法來施做,符合現代需求。
林木也是有壽命的,經過四、五十年的歲月,老、枯木在豪雨沖刷下,根部支撐不住鬆軟土石而傾倒,連帶山體滑坡,所以,在未來枯木的處理也是一項重點工作。
這次豪雨造成全縣四十六處大大小小坍方,地方政府即積極展開會勘,並緊急提送復原計畫,整個過程快速而有效率,中央也通過四十三項實施復建計畫,為加速作業並及早完成,縣府與各鄉達成共識,原則採分工合作的模式推動,會中決議由工務局於兩個月內完成規劃細部設計工作,隨即交由各鄉展開發包作業,希望在四個月內完成所有作業,工程在明年六月以前要完成。
復原是當前重點工作,在邊坡復原上,有的必須以擋土牆生硬鋪設,最佳處理還是以自然的生態工法來做,將來再做道路也是如此,如蛇籠處理、邊坡植栽、植樹或是掛網噴草種都是很好的處理手法。
為維護馬祖青山,護坡的水土保持及維護管理有落實之必要,在道路施作或其他工程必要施工,邊坡的處理也必須列入在工程範圍之內,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邊坡水土保持及維護管理重要性
- 200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