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雖是一個符號,但有它的背景、歷史,也有它的味道;不管是國號、地名、人名都不宜輕言更改。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在馬祖發現並揚名國際之後,黑嘴端正名問題,最近也成為國內鳥界熱門話題,大家各執一詞,不過,學界及野鳥學會認為不宜,因所有鳥類命名應遵循一定規則。
神話之鳥在本月十九日飛進英國國際鳥盟展,再引起國際鳥壇高度注目,國內部份生態界人士提出希望能改名為「馬祖燕鷗」,而且中英文名字(起改)。
黑嘴端鳳頭燕鷗最早發現的地點在中國,牠與鳳頭燕鷗最大差異在於嘴端的黑色及較淡的羽色,當年中文名稱因而冠上「黑嘴端」三個字,英文名稱則以發現地中國為名,稱為「Chinese Crest-ed Tern」根據報導,這次前往英國參加大英鳥展時,已全面將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英文名稱改為「Matsu Tern」。多次來台賞鳥的前加拿大BC省鳥類學協會理事長JO Ann也建議台灣,可以先從台灣的國際鳥類網站下手,將名稱改為「Matsu Tern」,再以括號備註為「Chinese Crested Tern」。台灣國際觀鳥協會理事長楊宗哲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拉丁文學名Sterna bernsteini不能改,但包括英文名稱、中文名稱都是俗名,既然目前全球僅有馬祖列島有正式的發現及每年的觀察紀錄,改名為「馬祖燕鷗」,名正言順。
當台灣國際觀鳥學會提出正名之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強調,所有鳥類的命名都有一定的規則,況且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遷移性鳥類,並非只出現在馬祖地區,若更名為「馬祖燕鷗」,將貽笑國際。台灣國際觀鳥協會表示,台灣現下就有相當多的鳥名和中國不同,中英文鳥名不必跟著中國走;同時,將黑嘴端鳳頭燕鷗更名為「馬祖燕鷗」是國際鳥類學者的建議,且國際間野鳥俗名的更改案例相當多,例如竹雞原本的英文名稱為「Bamboo partridge」,先前被改為「Chinese Bamboo-partridge」,但國際鳥類學者發現竹雞可能是台灣特有種野鳥,難道要繼續沿用「Chinese」的名稱?
持反對的學界人士認為,國際間鳥類認定的是學名,即使台灣將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英文俗名改為Matsu Tern,國際學者未來研究時,還是會以英文學名進行文獻搜尋。中研院鳥類學者劉小如博士認為,所有鳥類的命名應遵循一定的規則,英文或中文命名應參照學名為主,任意更名並不妥。
翻開黑嘴端的身分證,黑嘴端鳳頭燕鷗於一八六三年首度由中國學者發現,之後即消失。它的出身到現在仍是個謎;黑嘴端鳳頭燕鷗又稱為「神話之鳥」,被世界鳥類紅皮書列為瀕臨滅種等級,最後一次被確認出現是一九三七年大陸青島,共廿一隻。
公元二○○○年,在北竿中島無人島礁,意外發現四對正在繁殖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和四隻幼雛,是當時該鳥種發現以來,最高統計數量及首次繁殖紀錄,引起國際鳥盟驚艷,並使馬祖躍上世界鳥類舞台。
牠的改名不妥,在於是中國學者發現,五月底至九月在馬祖棲息、繁殖,其他時間則向南飛,同時,在中南半島也曾發現蹤跡。我們認為,再給牠改名,反而更加麻煩,而是應該注重保育及宣揚,讓牠與馬祖劃上等號。
改名「馬祖燕鷗」反而失去神話味道
- 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