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一種觀念的形成,也是素質的升級,馬祖環保工作從零做起,到獲得特優獎及評定為國內五個最適合長住的區域之一,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真正由在地做起,遊客都誇讚,很乾淨、很舒服;外界的評價,我們雖引以為榮,但不能以此滿足,還要再精進、配合。
根據縣府環保局最近統計資料,今年才到八月的資源垃圾回收已接近去年的總量,顯示大家對回收、減量、再利用的觀念更落實,這是環保推動的成果,也是共識形成。
減少垃圾量是環保的終極目標,地方從分類至資源回收的執行成功,除賴於公部門的宣導、處置、執行機制建立之外,軍民的配合才是成功的開始,不然,運作、機具齊備,大家不落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環保工作以減量為首選,而減量有成效,必定是分類觀念成形、落實,然後配合回收,再外運台灣。
過去為了處理垃圾,各島蓋再多的衛生掩埋場也不夠用,十年可以撐過去,二十年勢必又滿載,又得再加蓋,唯有從回收著手,有了回收作業執行澈底及軍民配合,留在在地垃圾的量大幅減少。
垃圾不分類,留在馬祖土地上,光是塑膠品在百年之後都化不掉,永遠埋在地下,不但造成土壤的損害,也將成為處處都是掩埋場;大家在落實回收、減量,掩埋場的使用壽命拉長,因興建垃圾場的開挖的面積也減少。
地方環保工作起步比國內各縣市晚,但在地方自治之後,逐步推動、執行,最大的變化是蒼蠅變少了,不像過去滿屋的蒼蠅飛舞。近年再加強推動資源回收及大力宣導,民眾亦漸漸養成環境保護的觀念,又為地方環境加分。
數字會說話,環保局統計,去年全年回收總量是一百九十六萬公斤,今年到八月已達一百四十五萬公斤,固然與便利店進駐,消費量增多,但重要是回收的量有增加,就是好現象。
再者,廚餘回收部份,起先家戶認為很麻煩,又要分類,再加上又多了一個廚餘垃圾桶,整個家裡都是桶子、袋子,在實施之後,也慢慢養成習慣,自己不實施反而覺得很難過。
生活是一種習慣,重在習慣的養成,好壞的養成是個人的觀念、態度,除了個人認知之外,宣導、教育工作及公部門執行措施機制也是加分、失分關鍵,民眾的配合是最後決定的成敗。
從垃圾回收量增加 看地方環保觀念已成形
- 200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