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與破壞的拔河過程,取其一個平衡點,必要的建設中,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在現代化生活節奏中,也非全然保持完整原貌,應視實際狀況及需求而定。經建會引述離島文史工作者、學者、環保團體去年發生嚴厲批判,離島建設基金淪為「離島破壞基金」的說法,外界看法不一,並以此做為緊縮基金補助理由,值得爭議;當然,維護島嶼生態及避免過度開發造成破壞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但為此停擺一切建設改善或是保持一片荒野,則未必符合大家期待與地方發展。
離島建設基金投、融資部份廿點五億,經建會在巡迴金馬澎等離島舉辦說明會之後,最近再度引述去年澎湖、蘭嶼等建設,文史工作者、環保、生態及社區協會等提出批判離島因在大量建設下,變成水泥島嶼,所以經建會政策急轉彎採永續發展,朝可以自償、回收的硬體建設,以及文化觀光等軟體建設。該會同時強調,為避免離島建設基金遭地方政府濫用,要求未來必須專案審核,因此,截至十月初為止,今年預算廿點五億元的離島基金投融資經費,一毛錢也沒動用。
平情而論,基金投、融資的運用、建設新方向堅持以及避免過度開發、浪費及嚴重破壞生態的嚴審、控管,我們都可以接受,問題是理想與實際有落差。
落差之一是投、融資一毛錢也沒動用,則是不合現階段的策略,以離島諸多設施不足及先天條件不佳,引進企業投資的機會不大,所以,外界預知這個投、融資計畫難行。
落差之二是由離島自償、收費方式的硬體建設,也是不合離島特殊狀況,因離島道路不可能做到像高速公路可以收費、自償。
落差之三則是離島政府推動的民生建設一切停擺,加上之前按經建會的說法,短少的建設經費部份,改由各部會的公務預算去編列分配,不再由離島建設基金支付;而問題是相關部會預算編列早已擬定,在時間銜接不上,在科目上也不符合,形成金馬澎離島的建設補助經費兩頭落空。
以澎湖為例,澎湖過去建設有的是值得檢討,也同意永續發展方向修正,但地方有地方的看法及需求;其實,離島皆如此,地方的補助大減,很難做事,村落很散,須用道路、碼頭連接,中央撥下的經費,做個路燈、路面維護,幾千萬就沒有了,澎湖縣府只好向銀行借錢做事,目前短期借款已達十億多元。
離島建設基金運用,直接補助也好,開辦公、民營融資也罷,我們認為,大前提要符合離島當地實際狀況與需求。有時理想歸理想,實際歸實際,兩者之間會有落差,經建會現行的做法不符合設置基金的原意及離島實況。
離島建設基金運用當以實際需求、發展為首選
- 2006-10-12